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康生、陈伯达批判马寅初考略续一

发布时间:2013-1-13 18:22:32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康生、陈伯达批判马寅初考略(续一)

二、康生、陈伯达批判马寅初

    30多年来,康生、陈伯达批判马寅初的文本相互传抄、连篇累牍,倘使一一考证,不仅繁琐,且无必要。本文按照如下原则和次序选出考证对象:第一,时间先后次序的原则。罗列最早记述这一问题的资料,对于后来传抄的文章,一般不再考证。第二,当事人和经历者的原则。罗列有可能亲历或经历相关历史人的记述,对于道听途说和远离现场的则不予列入。第三,权威性原则。虽不属于上述两项,但因为有可能获悉相关档案的条件,如来自中央或者中央层面的通讯机构和报刊的报道,传播面广泛、影响大。

1. 杨建业:《马寅初的家属希望尽快为马落实政策》,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1979年6月21日。

 

最近,马寅初先生的家属向新华社记者谈及马寅初曾经在全国一些报刊被点名批判的情况。他们希望有关方面对马寅初的问题能够尽快进行复查,予以平反……

据北京大学党委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四局有关同志说,……一九五九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不点名地批判了马寅初的节制生育的人口理论,说它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康生把当时北大的党委书记叫到中宣部,布置在北大批判马寅初的事,还说批判之后将马调离北大。北大党委书记回后召开常委会,传达康生的所谓指示说:马寅初最近很猖狂,给《新建设》杂志写了一篇《重申我的请求》的文章。他的问题已经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借学术为名搞右派进攻,要贴大字报把他拖住,不让他外出视察。北大党委常委会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于十二月十七日给北京市委大学部写了报告,提出批判马寅初的做法和安排。

这个报告说,要通过学术讨论揭发马寅初的政治问题,要对马寅初的学术、政治问题一起进行批判,要把马寅初的洋奴思想搞臭,还要彻底揭露马寅初的政治面目。具体做法是,以北大人口问题研究会、毛泽东哲学会、经济学会名义出面组织学术报告会,批判马寅初的“反动的人口论”、“综合平衡论”和“团团转”的谬论;然后动员群众贴大字报在校全面揭发批判,等等。

在康生的鼓动下,北京大学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六零年一月下旬,在全校先后对马寅初批判了四十多天。与此同时,《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建设》等一些全国性报刊也接连发表北大批判马寅初的消息,并组织了二百多篇文章批判马寅初。当时给马寅初戴的帽子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地主、资本家”、“中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国的马尔萨斯”、“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还说马寅初是“披着学术外衣,贩卖反动政治观点,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等等。[1]

 

略考

①杨建业,新华社记者,后为国务院新闻办某局局长。从1979年5月接受采访马寅初的任务开始到1982年,作为新华社记者,前后采写了《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2]《真理在他一边——记九十八岁马寅初老人》、[3]《看望百岁老人马寅初》[4]等10多篇关于马寅初的调查报告、新闻、特写、通讯等报道。[5]其中1979年7月25日《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新闻稿获1979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6]1986年,杨建业还出版了《马寅初传》。

②《国内动态清样》是新华社给中央高层每天必报的参考。该刊每天分一报或多报、每期印数几份或10多份甚至更多份数,亦不等。

③本文产生于1979年5月中旬到6月21日,约一个月的时间。从该文可以知道,所列历史内容主要来自于马寅初的家属、北京大学和中央统战部有关人士。考虑到所述康生批判马寅初应属20年前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因为经过了10年“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党委和中央统战部的主要相关人员仍然在任,以及马寅初家属认为马寅初受到批判和其他不公正待遇而要求落实政策,那么,他们所提供的情况可能要多一些。

④文中说“一九五九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不点名地批判了马寅初的节制生育的人口理论,说它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不确。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不是1959年召开,而是1958年5月5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查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会议上所作《关于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并没有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的内容,更没有针对马寅初的批判。因为杨建业在传记中对这一问题有更多的引述,我们也将这一问题放在后面再考。

⑤文中“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康生把当时北大的党委书记叫到中宣部,布置在北大批判马寅初的事,还说批判之后……”,首先时间不确。按照马寅初《重申我的请求》一文所说,他该是在读了“(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七、十四日光明日报上和《新建设》十二月号所发表的五篇文章”之后写出该文的。[7]就是说,马寅初最早也是在看到1959年12月14日的光明日报以后动笔写的这篇文章,然后,再又引发康生针对马寅初的一系列活动。按照上个世纪50年代报纸发行的程序,每天最早是在上午上班以后才可以见到由邮局送达的报纸。更何况,马寅初一定是仔细阅读那天署名宗正的大约5000字左右的批判文章以后才开始动笔的。77岁的老人了,他的这篇接近5000字的文章需要多少个小时才可完成?即使马寅初在12月15日赶了个通宵写完并誊写出来了,但从他北京大学的住所或者东总布胡同62号官邸送达《新建设》编辑部,再经该杂志有关编辑和负责人审阅并做出呈报康生的决定,送达康生的过程,康生阅读后通知北大党委书记,北大党委书记到达中宣部以及接受康生的指示,北大党委书记召开常委会传达康生的指示,等等。这一环扣一环的诸多事情,都可以在12月15日完成?存疑。

⑥文中说康生因为马寅初给《新建设》杂志写的《重申我的请求》后通知北大党委书记布置批判马寅初,“还说批判之后将马调离北大”,于理不通。马寅初曾经是毛泽东任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委员会委员,是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陈叔通等著名民主党派领袖和无党派人士齐名的统战人物,其所有问题都该是由党中央和毛泽东直接决定的。如果批判和调离马寅初是毛泽东和党中央早就决定的,那在选择机会和适当的时机的问题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由康生向更高的领导汇报并做出决定,而不是康生一个人在12月15日见到马寅初的文章后就能够独立决定的事情。

⑦文中“北大党委常委会……于十二月十七日给北京市委大学部写了报告,提出批判马寅初的做法和安排”,有几处疑问。按照党的工作程序,如果是康生布置批判马寅初,北大党委就该向康生报告他们所研究的批判马寅初的做法和安排,而不是向北京市委的大学部打报告。虽然根据当时的体制,市委有一个大学工作部主管大学人事和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北京大学又不同于一般性的大学。北京大学的许多问题,譬如主要干部的配备都直接由中央做决定,北京市委仅仅是例行组织程序。特别是这里所说的报告内容不是要批判一般的学生或者教员,而是要批判马寅初。马寅初可是比北大党委第一书记陆平级别高多了。按照那时确定国家干部行政级别的标准,国家主席、副主席可确定为一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为一至三级,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列为四至五级,省、市长列为五至六级,副省长、副市长列为七至九级。而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只要了行政二级,马寅初确定为行政三级。陆平从铁道部副部长调任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后获“解放”又分配至七机部任副部长,说明他一直是副部级,远比不上马寅初的职级。由级别低的北大党委书记主动向北京市委大学部打报告批判级别更高的马寅初的做法和安排,不符合规定。如上所述,如果确实有康生直接向北京大学党委布置批判马寅初的事情,按照一般规定则应再向康生报告具体做法和安排,附带抄报大学部。这里说是给北京市委大学部的报告,不确。

⑧查1959年12月25日《北京大学校刊》,这天刊登了《新建设》杂志12月19日写给北京大学党委的一封信函。该函的原文如下:

 

北京大学党委会:

本刊应贵校校长马寅初先生的要求,在十一月号上发表了他写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一文,供大家讨论。接着本刊十二月号和最近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几篇批判马先生的文章。马先生看了这些文章以后,又交来题为“重申我的请求”一文,要求在明年一月号上发表。我们已准备发表。惟文中马先生提到他在一九三九年以前,是不与共产党一起的,还作过文章批评马克思。他又说,在那年他以实际行动否定了他自己的阶级。文中还提到自那年起,直到现在,他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这一段历史情况我们不清楚,这样发表出来是否恰当?现将马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清样送上,请提意见。据马先生称:他拟于一月份外出视察,望尽快见告。[8]

 

从同一份校刊上可以看到,12月24日,北京大学“人口问题研究会举行学术讲演会”“批判马寅初‘人口论’”。[9]检索北京大学校刊,在此之前,北京大学在1959年再没有发生过批判马寅初的事情。也就是从这次“学术演讲会”开始,拉开了北京大学新一轮批判马寅初的序幕。所以,至少从现象上分析,北京大学新一轮的批判马寅初的活动应该是由《新建设》杂志12月19日给北大党委会的公函引起的。

⑨文中“在康生的鼓动下,北京大学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六零年一月下旬,在全校先后对马寅初批判了四十多天”,不确。根据《北京大学校刊》,马寅初对北京大学毛泽东经济思想学习研究会、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人口问题研究会等以各种学会名义举办大规模的报告会、批判会,提出了异议。“马寅初先生要求本校有关学会举行小型会,认为这样便于讨论,本人亦将出席”。[10]1960年1月6日,3个学会的负责人一起访问了马寅初,表示愿意接受他的要求。最后商定,讨论会于1月11日召开,规模定为200人。11日下午,3个学会联合召开的“马寅初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讨论会”。[11]第二天,即1月12日,马寅初因血压升高到190度而住院治疗。[12]1月13日,北京大学校刊继续刊载了3个学会联合批判马寅初的会议情况和陈岱荪等在会上的批判发言。从此以后,北京大学就再未有关于马寅初的消息了。所以,计算北京大学的这次批判马寅初的活动,如果以杨建业文章所说从1959年12月15日康生向北京大学党委布置任务时间算起,到1960年1月13日最后刊登“座谈会”内容结束,为30天;如果从19日《新建设》的公函产生算起到1960年1月13日,为26天;如果从24日北京大学人口研究会的批判会议算起到1960年1月13日,为21天。

⑩杨建业在本文所揭露的康生有关材料,一概未能交代档案或者什么人向记者的陈述。另外,也不排除有些是作者本人的猜测与推理。

?新华社的这份《国内动态清样》为马寅初的“平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清样”送达的当天,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批示说:

 

耀邦同志:

    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如何请酌。

            陈云

            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一日

 

早在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后,马寅初嘱家人代笔给陈云写了一封贺信。1979年1月2日,陈云曾复信给马寅初说,请他相信,历史上遗留的冤假错案终究会得到平反昭雪的。[13]因为1979年中共中央批复北京大学党委给马寅初平反的决定以后,有关马寅初的文章如云似海之多,但始终没有见到马寅初给陈云的慰问信和陈云给马寅初复信的原文,所以,我们还是无法判断是马寅初给陈云的信中有要求为自己“平反”的话语,还是陈云认为马寅初曾经遭受到党和政府的批判也应该为其平反。如果是前者,则是马寅初家属早就有愿望要求为马寅初平反;如果是后者,则可能是陈云的信勾起马寅初家属要求为马寅初平反的念头。无论怎样,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杨建业在《国内动态清样》上的这篇要求为马寅初平反的文章,在陈云那里至少有两点一拍即合的基础,一个是应该给马寅初平反,二是批判马寅初是康生所干的坏事。加上此时胡耀邦具体主持中央日常事务,为马寅初平反终于水到渠成了。

胡耀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8年12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党中央设立秘书长、副秘书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时,会议确定胡耀邦担任中央秘书长。[14]胡耀邦得到陈云批示的当天,即批转给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宋任穷。

 

任穷同志:

    即请同统战部商量。我赞成恢复他的名誉。

            胡(耀邦)

            六月二十一日

 

宋任穷第二天就批复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野苹具体承办。

 

请野苹同志和审干局、宣传局阅,我赞成耀邦同志的意见。转请中央统战部考虑(最好能快点着手解决)。

                

这样,马寅初的平反工作就进入了快车道。按照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牵头召开了有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教育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大学党委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讨论关于如何落实马寅初先生平反问题的会议。会议议定,马寅初平反问题拟由有关单位分别进行,对马寅初的历史评价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提供材料,北京大学党委为马寅初做平反决定,报中共北京市委转报中共中央审批。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院院长方毅在该方案上批示说:“请耀邦同志批示。”7月11日,胡耀邦批示:

 

请野苹同志、沙洪同志,同统战部同志商量办理。要认真核实清楚,向中央提出报告。但请尽快完成这个工作。未完成前可派人去看看他。[15]

 

7月16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李贵专程拜访马寅初,通知他党组织要为他彻底平反和恢复名誉。[16]

7月23日,北京大学党委按照前中组部牵头会议拟定的方案向北京市委呈报了《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决定》和《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报告》。

8月7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向中央呈报了《关于马寅初先生安排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先补选马寅初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来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再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鉴于马寅初的年龄已很高,中共中央统战部建议在此前先任命马寅初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胡耀邦在此件上批示说:

 

请常委同志考虑,是安排北大名誉校长好?还是其他名誉职务好?建议小平同志批注意见。

胡耀邦

        八月九日

 

一星期之后,邓小平批示说:

 

似可同意安排为人大常委和北大名誉校长两个职位。

邓小平

        八月十五日

 

8月16日,北京市委又将北京大学党委的两份报告转报中共中央。

8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即向中共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文,经中央批准,任命马寅初同志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9月11日,中共中央向北京市委发出加急电报:

 

北京市委:

    八月十六日报告悉。中央同意北京大学党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报告及决定。

           

至此,马寅初平反事件基本完成。[17]

早在中共中央为马寅初平反的信息公开之前,随着中央领导有关指示精神传达以后,马寅初遭受康生批判和陷害的说法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2.光明日报:《〈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编者按》,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

 

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九日,本报在那个以极左面目出现的“理论权威”的指使下,首先向马寅初先生的正确理论发难,先后刊登了几十篇文章,对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迸行了种种污蔑和攻击,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报今天继续发表文章和来信,就是为了消除这种恶劣影响,给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彻底平反。[18]

 

略考

①光明日报记者邓加荣曾经回忆,1979年中央决定为马寅初平反后,遂即通知了光明日报。[19]所以,包括这篇编者按语在内,光明日报在同一天里所发表的3篇文章都是配合中央为马寅初平反的决定的。

②需要说明的是,光明日报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属于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从1949年光明日报创刊开始,这是一份由民主党派主办的报纸。“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民主党派即受到冲击而不得不停止活动。1966年6月11日,光明日报副总编、党组书记穆欣被任命为总编辑,同时宣布《光明日报》改属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社领导,[20]这就名副其实地成了一份党的报纸。

③文中“那个以极左面目出现的‘理论权威’”,是这一时期对康生的特殊称呼。5、6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有两位共产党的理论家,一个是陈伯达,另一位就是康生。陈伯达在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上被毛泽东公开批评,1971年“九一三”之后又将其划归到“林彪反党集团”中,早已在报刊公开点名批判了。康生1975年12月去世的时候,还是党中央副主席。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报刊还不得随意点名批判康生,故用“理论权威”指代。

④文中“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九日,本报在那个以极左面目出现的‘理论权威’的指使下”,是提出与杨建业不同的又一次康生主导批判马寅初的事件。按照光明日报的这一说法,康生批判马寅初不是杨建业所说从1959年12月15日才开始,而是从1958年4月19日光明日报转载北京大学的大字报之前就开始了。

⑤虽然这是以第一人称揭发的资料,但因未曾列举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具体“指使”的方式与内容。不可考。



[1] 杨建业《马寅初传》,第227-229页。

[2] 杨建业:《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二十多年的是非终于澄清 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统战部副部长李贵前往拜访马老通知平反》,人民日报,1979年7月26日,第四版。

[3] 杨建业:《真理在他一边——记九十八岁马寅初老人》,人民教育,1979年第10期。

[4] 杨建业:《看望百岁老人马寅初》,人民日报,1981年2月1日,第四版。

[5] 杨建业《马寅初传》,第277页。

[6] 人民日报讯:《一九七九年全国好新闻评选揭晓 评选出好新闻31篇,其中一等6篇,二等25篇》,人民日报,1980年10月10日,第四版。

[7] 马寅初:《重申我的请求》,《马寅初全集》第1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7页。

[8] 《“新建设”编辑部给党委会的来信》,《北京大学校刊》,1959年12月25日,第二版。

[9] 《我校人口问题研究会举行学术讲演会 批判马寅初“人口论”》,《北京大学校刊》,1959年12月25日,第一版。

[10] 《本校三个学会将联合举行“马寅初经济理论哲学思想政治立场讨论会”进一步批判马寅初的谬论》,《北京大学校刊》,1960年1月9日,第一版。

[11] 《三个学会举行马寅初经济理论哲学思想政治立场讨论会继续批判马寅初的谬论》,《北京大学校刊》,1960年1月13日,第一、四版。

[12] 《马寅初先生大事年表》,《马寅初全集》第15卷,第398页。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33页。

[14] 孙维本主编:《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大辞典》,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第567页。

[15] 王学珍:《北京大学纪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59页。

[16] 杨建业《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二十多年的是非终于澄清 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统战部副部长李贵前往拜访马老通知平反》,杨文说“七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本文采用宋铁铮的说法,“七月十六日上午,统战部副部长李贵同志受党的委托通知马老……”。宋铁铮:《不畏权势 坚持真理——记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第8页。

[17] 本小节除特殊注明以外,有关为马寅初平反的资料主要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18] 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第三版。

[19] 邓加荣:《受命采访马寅初》,《中华读书报》,2010年6月9日;本文引自《文摘报》2010年6月22日,第五版。

[20] 《光明日报大事记》,http://www.gmw.cn/gmrbsheqing/2009-05/30/content_927774.htm。

标签:陈伯达 批判 马寅初

上一篇:康生、陈伯达批判马寅初考略
下一篇:康生、陈伯达批判马寅初考略续二

相关阅读:

·国家税务总局官员称房产税扩大试点方案仍存变数2013.01.14
·湖南交通厅原副厅长邹和平被刑拘2013.01.14
·政府要托底 爱心需鼓励2013.01.14
·2013年新增存贷款规模将会扩大2013.01.14
·中国劳动人口总量萎缩的严峻挑战2013.01.14
·净资产为正并不意味着没有债务风险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