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之下要严控CPI反弹
国家统计局昨天(1月11日)公布了去年12月的CPI数据,当月CPI同比上涨2.5%,比11月份猛增0.5个百分点,也创下了7个月来的新高。虽然从总体上说,目前的CPI仍可视为低位运行,但是这种快速上涨的势头却是近几个月来未曾出现的。由于目前正值我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起步阶段,它是否昭示着未来中国的CPI将随经济指标向好而持续走高,从而给经济运行增加诸多负面因素,无疑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回顾最近几年我国CPI出现的“过山车”般的走势,它与宏观经济的走势形成了一种密切的“正相关”关系。2010、2011这两年里,我国CPI持续走高,而这段时间正是政府大力推进扩大投资,以保证经济增速不出现下降的时期。GDP的增速保住了,但随之出现的是CPI出现了近年很少见到的6%以上的高纪录。为此,政府又不得不采取严厉手段控制物价,但当诸多措施刚刚见效,CPI开始走低的时候,经济增速下降的问题又凸显了出来。从最近几个月公布的有关数据看,政府提出的“稳增长”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CPI却又一次开始蠢蠢欲动了。
CPI的上涨意味着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与宏观经济走好会有直接关系吗?一般地说,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当经济指标走高的时候,商品交易活跃,一旦发生供不应求的情况,物价走高就必然会出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商品供应并不短缺,相反在好多行业还存在库存过多的状况,经济形势走好只可能促进库存下降,并不必然引发物价走高。因此,我国最近出现的CPI反弹,还有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构成分析来看,最近出现的菜价大幅上涨占了很高比重,12月份CPI的构成因素中,菜价的同比涨幅达到14.8%,环比涨幅更是高达17.5%,这对民生构成了直接的压力。菜价的这种爆发式增长显然并不是蔬菜供应短缺所造成的,从表面上看,它与目前正值寒冬季节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蔬菜供应链过长,流通环节的层层加码导致菜价降不下来,特别是这种流通环节大多依附于政府的权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从而成为影响菜价走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近来,一些大城市的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部分菜场推出了直销供应并且免收菜农进场费,但是这种动作只是停留于一两个点,而缺少大范围的全面推广。很显然,要想让菜价有效地降下来,不让其成为推动CPI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政府舍弃自我利益,进行力度更大的改革。
经济增长必须有一定的增速,这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不可更改的目标。但是,CPI的反弹事实上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反作用力。因此,政府在推动“稳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严控物价反弹,将其遏制在一定范围里,不让它成为干扰经济复苏的一个负面因素。而就近期来说,千方百计控制住菜价,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控制住菜价疯狂上涨的势头,对于全年的经济健康增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京华时报,2013年1月12日)
上一篇:美国是中国裸官的天堂还是地狱
下一篇:“文明城市”里谁不文明?
·国家税务总局官员称房产税扩大试点方案仍存变数2013.01.14
·湖南交通厅原副厅长邹和平被刑拘2013.01.14
·政府要托底 爱心需鼓励2013.01.14
·2013年新增存贷款规模将会扩大2013.01.14
·中国劳动人口总量萎缩的严峻挑战2013.01.14
·净资产为正并不意味着没有债务风险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