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达2.5%未必是坏事
201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再度引发争议。个人认为,不必对2.5%的CPI杯弓蛇影,也没必要自己吓自己。
首先,12月份的CPI的上涨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一个是严寒天气,一个是节日需求。我们可以拆分看看造成12月份CPI上涨的几个主要因素。1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约0.79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7.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4%,水产品价格上涨2.0%,蛋价格上涨3.1%。而12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则是持平的,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均还下降0.2%。造成肉菜禽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就是严寒天气和元旦春节的节日需求,2011年年底和2012年年初CPI也出现过类似的跳升,特别是如今的严寒天气比2011年年底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CPI的短期微幅上涨未必是坏事。有意思的是,欧美日为保持一定的CPI涨幅绞尽脑汁,我们却在为控制CPI呕心沥血。就在2013年伊始,美国费城联储主席Plosser还称,美国央行应采取措施保证通胀率维持其设定的2%目标附近,为了信用和经济增长,美联储必须捍卫2%的CPI目标;面临通缩的日本则将CPI目标定在增长1%,不过目前日本的CPI是连续负增长,这让其很是烦恼。
实际上,从凯恩斯开始,全球各国各地区都在信奉一个基本经济增长规律,那就是以政府干预刺激经济,以微幅通胀增强市场活力。即使是现在很多国家在抨击凯恩斯主义,但目前欧、美、日也是这样做的,市场经济的小学生中国恐怕找不出更好的办法。
第三,我们不能将CPI的上涨简单地归咎于市场。从现实背景看,2.5%的CPI与货币超发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M2增速惊人,央行1月10日数据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多印了近百万亿钞票,流动性过剩势必引发物价上涨,这是规律。但是,从始到终,我们始终不承认货币超发这个事实,总是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市场本身,总是埋怨世界其它国家滥发钞票造成流动性过剩,这是很荒谬的。美国的M2从没超过法律规定的“占GDP总量70%”的标准,中国的M2却惊人地达到GDP的190%,究竟是谁在为流动性放水?
第四,为什么欧美各国敢大张旗鼓地鼓励CPI温和上涨而中国不敢,这与我们的CPI构成有很大关系。以2006年美国的CPI权数为例,居住类权重为42.1%、食品与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与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等。而中国CPI的构成为食品占34%、娱乐教育占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10%、服装9%、家庭设备维修6%、烟酒4%。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CPI对居住价格的关注很低,而房价的上涨又是目前中国最头疼最重要的价格指标,亿万家庭倾其一生几代的积蓄就为了买房。因此,改革中国CPI构成结构刻不容缓,我们老把鸡毛蒜皮的东西拿来计算,算过来算过去人们觉得CPI与自己的生活越离越远。因此,价格调整要动真格,要打老虎别打苍蝇。
第五,对于CPI数据的深层次思考而言,政府究竟是该花大力气控制CPI,还是应该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让普通居民的收入增加。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的居民对CPI不是很关心,那是因为从收入消费支出比来看,这些国家的居民根本不用担心物价会上涨到影响自己的生活;但在中国,我们会关注。这是因为普通老百姓收入偏低,而要改善这种状况,控物价是一部分,增收入是最关键的部分,人们有了钱,不用担心吃穿住,更多的是把钱花在旅游和娱乐等升级的服务消费上,谁会对白菜涨到1元钱有怨言呢?此外,那些百万年薪的国企高管,那些看病养老住房不用发愁的公务人员,谁会关心CPI呢?切实让国民均匀地享受改革红利,国富更有民富,而且是公平地享受这种富裕的红利,恐怕比控制几个CPI数据要现实得多。
标签:CPI达2.5%未必是坏事 CPI 流动性过剩 Plosser 央行 食品价格
上一篇:反恐战争沦为美国“鸡肋”
下一篇:退不退出欧盟 英国该不该听美国
·国家税务总局官员称房产税扩大试点方案仍存变数2013.01.14
·湖南交通厅原副厅长邹和平被刑拘2013.01.14
·政府要托底 爱心需鼓励2013.01.14
·2013年新增存贷款规模将会扩大2013.01.14
·中国劳动人口总量萎缩的严峻挑战2013.01.14
·净资产为正并不意味着没有债务风险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