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今年增长靠什么?
从全国“两会”提出的各项主要经济目标和政策来看,今年政府不会明显改变宏观政策取向,而是打算扩大财政赤字,保持较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以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在这个政策组合下,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是大概率事件。不过,相较于政府希望维持的偏中性政策基调来说,当前的信贷条件显得过于宽松,未来将有必要适度收紧。即便如此,未来两个季度里经济增长的势头会得以保持,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加快。
今年政府继续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意图相当明显,不过在融资上稍微偏向于由财政直接融资,略微改变了主要靠信贷的做法。
另外,今年政府支出上明显增加了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并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
增长有限,投资最关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3年主要经济目标是GDP增长7.5%,通胀控制在3.5%左右,基本与2012年12月经济工作会议上讨论的一致,因此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不过,今年的目标还是比“十二五”规划的增长目标高,而且工作报告中强调了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显然,政府仍然把经济增长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且,面对近期围绕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环境恶化制约经济增长的争论,政府似乎确信中国的潜在增长速度仍然处在高位。
在财政赤字扩大以及仍然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支撑下,政府实现7.5%的增长目标没有什么问题。这是因为,2012年中以来,信贷扩张已经非常强劲,能够支撑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活动继续走强。虽然最近有“国五条”出台,进一步调控房地产,房地产建设活动还是应当会比2012年的势头有所加快。一方面调控政策本身是局部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今年各地政府在城镇化的旗帜下,料会促进房地产的投资和建设。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工业部门的“去库存”进程也已进入尾声,不会像去年那样拖经济的后腿。预计2013年上半年GDP环比增长势头,将延续2012年四季度的强劲态势,而且有可能进一步走强。
今年的经济增长靠什么?“两会”上传达的信息其实很清晰,那就是投资。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经济转型,拉动消费,但对“投资的关键作用”不忍释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将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从2012年的16%调高到今年的18%。虽然也调高了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目标,但是幅度要小很多(从14%到14.5%)。政府要么预计外部环境将会比2012年明显恶化,要么今年的增长目标其实更高。2013年经济增速将再次超过政府目标,并且全年GDP增速存在超过8%的可能性。
今年消费物价增长控制在3.5%左右的目标。政府应该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并在通胀目标上为改革留出空间。今年的目标中据称是为油、气、水、电、交通等价格预留了空间,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因为价格改革在体现市场定价、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宏观政策取向中性,
但实际上已经放松
2013年政府的政策基调,基本上与2012年保持一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并未对经济过热和通胀表现出明显的担忧。笔者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对中国“投资能力”和“投资需求”的强调,以及对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描述,意味着宏观政策其实都是一个中性偏宽松的取向,不太可能很快全面收紧。
当然,政府担心出现房地产泡沫,并希望阻止房价过快上涨。房价是政府关心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对政府的可信度有重要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房地产销量和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情况下,国务院于近期出台了调控新政。不过,一方面调控政策似乎威慑性质更大一些,并且是局部有针对性的,也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执行贯彻。另一方面,今年各地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和中小城镇的政府,在城镇化的旗帜下,估计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来拉动本地投资。中央政府同时也鼓励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扩大中小城市的“承载能力”。今年房地产建设活动的增速仍将超过2012年。
下调M2增长目标是不是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不一定。由于银行表外融资规模的迅猛扩张,M2已经越来越不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货币和信贷条件。 2012年底M2增速并没有比2011年底高出多少,但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明显加快、信贷条件也要宽松得多。因此,既然央行已经引导社会更多关注社会融资总额的指标,再看一个传统意义上的M2增长就不能说是“与时俱进”了。
不过,虽然政府看来没有计划收紧信贷条件,追寻一个中性偏宽的政策,但今年调整政策方向也许难以避免。这是因为,社会融资规模以高于20%的速度迅猛增长,许多新增的融资流向了政府担心的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部门。相对于政府的中性政策基调来说,当前的信贷条件过于宽松。
料想本届政府在上任伊始,应该不希望政策过于宽松,以至于造成新一轮的投资和房地产过热。
因此,近期的信贷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势头是难以持续的。但从当前的情况出发,未来货币和信贷扩张的速度只可能逐渐放缓。在方法上,政府可能会通过严格监管,而不是调整利率或准备金率,来放缓信贷扩张的步伐。
预算亮点:
减税、民生支出和资金支持
今年在经济状况好转的情况下,财政赤字扩大到2%左右,有点出乎意料,但这是一个正面的消息。这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一个正确举措,并不代表一般意义上的财政宽松。
过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执行上往往是中性甚至偏紧的财政政策(如2012年),而许多“准”财政支出都由放松信贷来承担。表面上财政赤字控制很严,实际上各级政府债务大幅上升,最后还是要靠财政来买单。提高显性的预算赤字有助于为政府增加支出提供资金,并填补地方政府的融资缺口。今年赤字的扩大,为减税、增加民生支出、增加政府资金到位率提供空间。
在今年的预算中,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以及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政府把财政收入目标定得比较低,可以避免像2012年那样为完成增收目标加重企业负担的情况。支出上则为增加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留下了空间。今年预算的亮点包括:
——增加民生支出:2013年增长最快的三个财政支出项目是社会保障和就业(14%)、医疗卫生(13%)以及节能环保(12%);
——进一步减税: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中小企业减税以及取消部分行政收费,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税收损失;
——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基建投资的力度,提高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推高其对保障房等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并提高为地方政府代发国债的规模(从2500亿元提高到3500亿元)。
“4万亿”的启示
“4万亿”财政刺激有效避免了中国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在全球经济大幅衰退的环境下仍实现了9%以上的平稳增长,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成果斐然。
然而,即便政府后来调整政策力度、退出刺激政策,所带来的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包括商品和住房价格大幅上涨、产业结构调整滞延、投资和建设热潮中出现的政府治理问题、银行独立性倒退、银行体系坏账隐忧、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停滞不前,等等。
应该认识到,以房地产、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建设为代表的固有增长模式在中国已走到了极致,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宏观政策未来也需要更加审慎。
中国经济的杠杆率也许没有高到引发信贷泡沫破裂的地步,地方政府或许并不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支持投资的持续增长,但需要警惕,如果政府在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中占主导作用,信贷政策高度扩张,相对要素价格扭曲持续更长时间,那么资源错配、结构性产能过剩和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作者为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标签:汪涛今年增长靠什么?
上一篇:述评中国政府加快现代化转型
下一篇:李力言基础制度建设筑牢改革根底
·价值投资就是集中投资吗?2013.03.10
·救人烈士带来树碑、救生方式等反思2013.03.10
·如何监管央企走出去?2013.03.10
·国五条细则严厉程度超预期 地产股短期将承压2013.03.10
·撤并计生委,从组织结构上为停止计划生育取下了紧箍咒-2013.03.11
·中日友好在民间,燕子归来传春意201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