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商界精英 >> 浏览文章

王健林地产大佬的电影梦想

发布时间:2013-1-14 9:01:35 来源:证券日报 【字体:

  王健林,作为地产界的大鳄,素以低调做事著称。但是一旦在公开场合露面,他给人的印象总是精神抖擞、思维敏捷,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自信,有一种军人般“势在必得”的气势。

  “参军那年,我只有十四五岁,18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我性格中坚强的一面。”王健林曾坦言。

  他认为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创新精神,就是敢闯敢试,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二是坚持精神,锲而不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王健林带领万达商业帝国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成为一个难以效仿的样板。

  2000年宏观形势一片大好,住宅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王健林孤注一掷转型做商业地产;2005年当商业地产做得如日中天、赚得盆满钵满之时,王健林别出心裁转做“文化”,布局文化产业,2008年又开始做旅游投资。

  在十年前王健林曾说,“创新者大部分成为先烈,少部分成为先进”,但正是因为有成功者的可能性,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去攀登、不断创新,希望成为那个极少数的成功者。

  地产老大做文化产业

  自1993年成为万达集团董事长以来,王健林已在商界奋战了二十多个年头,然而他似乎仍在不断做“加法”。做院线、投资文化产业、旅游业,甚至开始投拍电影,王健林这一系列进军“文化”领域的举动引来了业界人士的不解。而在王健林看来,他只是在做“相关多元化”。

  “我们盖购物中心,电影院是相关的行业,想获得超额利润,想赢得比别人更快的发展步伐,一定要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认为能赚大钱的行业你一定不能进,只有少数人认为能做、多数人认为不能做的事情你才能获得超额利润,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王健林坦言,一开始做文化产业是被动的,觉得购物中心光靠卖东西是不行的,于是就想搞电影院、卡拉OK、电子游戏。形成规模后,院线给万达带来了可观的净利润。之后就产生了文化自觉,并把它当成一个产业来做。

  “没想到,我们进入的时点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最低点,当时电影票房全国只有8亿元。如今,院线的净利润率是17%,超过地产主业,并且文化产业能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按照王健林的转型计划,到2020年万达商业地产的收入比重将降到50%以下,文化和旅游是其两大投资方向。

  从院线到电影全产业链

  王健林最早于2003年对外宣布进军电影业。在2006年上半年万达工作总结大会上,王健林宣称“电影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产业”,提出把电影院从原来作为万达商业广场的一个配套产品,提升为其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和国内其他院线相比,万达院线拥有天然优势:旗下影院均为直营,万达广场开到哪里,万达影院就驻扎在哪里。随着万达广场在全国布局,万达影院以主力店的身份同时进驻全国市场。由于自身先天基因中的商业地产元素,这种院线捆绑地产的模式很容易聚拢人气,有人气自然就容易盈利。

  2008年,万达院线成立影院规划设计部、市场部、发展部。通过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万达院线形成了一个从项目选址、建设到经营的完整链条,从而实现了城市区域化管理。这为万达后来的城市区域扩张奠定了基础。

  2011年,万达院线以高达17.85亿元的收入位列全国第一,平均每家影院票房收入约为2075万元,高于一线城市每家影院1500万元的平均水平。

  2012年5月21日,万达集团宣布以26亿美元正式并购北美第二大电影院线AMC,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王健林称这是一次“震惊世界的民企跨国并购”。

  2012年12月23日,万达院线第1000块银幕在万达影城成都金牛店揭幕,该影城是万达院线第115家影城。根据电影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2年万达院线年度票房超过24亿元,成为首支年度票房超过20亿元的院线,稳坐院线票房冠军宝座。

<<上一页12下一页>>

标签:王健林地产大佬的电影梦想 王健林 文化产业 电影制作 电影票房 加法

上一篇:王中军成也冯小刚 败也冯小刚
下一篇:王长田泰囧的“12亿神话”

相关阅读:

·国家税务总局官员称房产税扩大试点方案仍存变数2013.01.14
·湖南交通厅原副厅长邹和平被刑拘2013.01.14
·政府要托底 爱心需鼓励2013.01.14
·2013年新增存贷款规模将会扩大2013.01.14
·中国劳动人口总量萎缩的严峻挑战2013.01.14
·净资产为正并不意味着没有债务风险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