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风险警示板到底警示了谁?

发布时间:2013-1-22 10:50:53 来源:金融界网站 【字体:

  2012年A股市场表现几乎全球最差,越来越成熟和理智的投资者不再盲目地舒吭一鸣,而是把目光都集中到改革上,期望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能够带来一股改革新风,解决A股市场诸多痼疾。

  2013年开年,一项新政开始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风险警示板”),在经过4个月的准备期之后,消息甫一公布时带来的巨大冲击已经得以充分消化,加之投资者正处于跨年度行情的喜悦中,对风险警示板并未给予特别关注。证监会应该感到高兴,这样一条不痛不痒的政策既没有成为焦点又实现了它的使命,真是天时地利。

  归结起来,风险警示板要实现的目的是:防范风险、保障执行、保护利益。所谓防范风险,是指防范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风险,禁止风险股票的过度炒作,针对于此,特设立了异常波动盘中停牌和单一账户当日累计买入单只风险警示股票不得超过50万股等制度。必须承认,这些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约束作用,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

  保障执行,保障的是退市制度的执行,这点充分展示了证监会的决心,不过证监会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制定严格的制度可能会因为封堵利益之门而备受挫折,同时还可能会令投资者率先中枪,而过度温和的保护起不到警示作用,管理层的信用也将因为名存实亡的政策再度贬值。

  至于提到的保护投资者利益,注定将因为上述困难而成为对空喊话。投资者经过多年的股市搏杀已经变得坚强,绝不会相信这样一个并无实质变化的关切之语。

  实际上,作为去年6月推出的《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以下简称“退市制度”)的配套措施,风险警示板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象征性地防范一下交易风险。但是真正的风险并非来源于交易层面,如果管理层的工作仅仅是圈出一块地来,竖起一块“高风险、请小心”的牌子,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的交易限制的话,投资者一定不会买账,管理层也不会因此而摆脱骂名。

  A股市场表现如斯,投资者不需要一个做秀的监管层,一边不断重复自己改革之决心,一边推出一个又一个犹豫不定、态度暧昧的政策。在风险警示板推出前后,交易所分别完善修订了“退市制度”和“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从这一退一进涉及的条款变化可以看出核心领域仍然是管理层不愿或不能碰触的地方。

  比如退市条件中,因净资产指标被予以退市风险警示或者因净利润指标被暂停上市后,其后一年的净利润指标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者”为评判依据,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数的,终止上市。这显然是向惯于粉饰业绩者开刀,但是在进入退市风险警示,也就是标记上*st的标准中却删除了“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这一关键条款,这等于给尚未进入风险警示板的上市公司“通风报信”:再给你一次操纵利润的机会。

  如果投资者就此认为目前风险警示板中的43家上市公司因此而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话,那就错了,因为管理层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早已帮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股票上市规则(2012修订》新规中,仍然对并购重组开了绿灯,并且没有规定暂停上市公司的主业能否发生变化,壳资源依然有着其特殊的价值。

  不得不佩服监管层用心良苦,前后周全。而类似这种总是留有余地的政策,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并且成为利益集团得以下手的突破点。彼之利益,我之风险,正是因为这屡屡不能弥补的政策漏洞,普通投资者才会处于风险敞口之下,而这些,岂是一个交易规则的限制就能防范得了的。

  (作者介绍:现就职于国内一家上市公司,多年证券投资与研究经验。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