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证财要闻 >> 浏览文章

农民合作社缘何“走不远”

发布时间:2013-5-10 10:57: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来自山西省稷山县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山西省稷山县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山西省第一家取得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国内成立较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曾经名噪一时。

  然而,从2009年起,稷山小笔尖合作社就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既没有同农民的合作,也没有实质的经营。是什么原因“催眠”了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小笔尖合作社的突然“止步不前”,对于当前迅猛发展的农民合作社能带来哪些启示?2013年3月4日至5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入该合作社所在地——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薛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查采访。

  证尚在 社已亡

  “小笔尖合作社的营业执照还在,但合作社早在2009年就停办了。”2013年3月4日下午16时30分许,在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薛村一座破旧的院子里,赵建光从包里摸出一本《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对到访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40岁出头的赵建光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薛村村主任,同时也是山西省稷山县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院子是他家在薛村的老宅。由于来之前通过电话,记者经村民指点找到赵建光的老宅时,他已在院内等候。

  “我平时住在稷山县城,这个院子是我家的老宅子,也是小笔尖合作社的所在地。平时不住人的。”从屋里搬出几条落满灰尘的板凳后,赵建光向记者解释道。

  老宅比较宽阔,由于久无人居,屋内挂满了蛛网,桌椅板凳上也积满了灰尘,只有斑驳的墙上尚存的一些标语和记号,隐约可见合作社运行时留下的一些痕迹。

  眼前的赵建光,身穿黑色紧身防风骑行服,脖子上系着一个时下流行的脖套,一头短发,显得十分干练,新潮。墙角,停放着一辆红黑相间的捷安特山地自行车。

  在这本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字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里,记者看到如下内容:名称:稷山县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住所:稷山县清河镇薛村。法定代表人姓名:赵建光。成员出资总额:捌万元整。业务范围: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产品;开展成员所需的运输、储藏、加工、包装等服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等服务。注册号:142727NA000001X。登记机关:山西省稷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日期:2007年7月25日。除登记机关为山西省稷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公章外,其他内容为手写。(见图片)

  “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山西省第一家取得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当时工商部门还没有配置电脑打印设备,因此,小笔尖合作社的营业执照为手写版,而且(注册)编号为000001号。”指着营业执照上的注册号,赵建光有些得意地对记者说。

  赵建光告诉记者,虽然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于2007年7月25日,但实际上,合作社早在2003年春就成立了,只不过,当时由于政策不允许,登记的名称为“小笔尖芦笋合作社”。

  据赵建光介绍,早在1996年,他就触网(接触互联网)了。通过互联网,他不但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朋友,获得了大量的致富信息,同时也了解到了党的富民政策,觉得中央真的开始重视“三农”工作了。因此,2002年9月,时年32岁、在外经商多年的他回到了薛村,并且不遗余力地发动村民种植绿芦笋。

  赵建光说,不仅是在当时,即使是现在,他依然认为,如果村民们能够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种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美称的芦笋,一定能够走上致富路。

  短暂的辉煌

  2003年5月,在赵建光的积极推动下,村里几个“胆子比较大”的贫困户试种了20多亩绿芦笋。

  据赵建光介绍,由于此前村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芦笋,甚至也没有听说过芦笋,更没有吃过芦笋,因此,在推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与阻力。

  “不仅大多数村干部讽刺挖苦种植芦笋的农民,说‘芦笋就是老损’(老损失的意思),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有些村干部的家属甚至还在田间碰到我的时候,问我‘是不是想当村长啦’等等。有些话,还说得相当难听。”赵建光对本报记者说。为此,他不但组织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德高望重的老农民和从事过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农民技术员到外地参观芦笋的种植田和初加工车间,而且还于2003年11月下旬,自费带领一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并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届农民增收论坛”。

  赵建光告诉记者,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芦笋是一种高营养、多年生的蔬菜,种植后一般有连续10年左右的经济寿命。但是,按照芦笋的栽培管理规则,芦笋移栽的当年和次年都是没有收入的,第三年才能开始采收芦笋的嫩茎。因此,村民们不太积极的态度他是能够理解的。

  “毕竟村民们还太穷,指望着地里的收入过日子。而种上芦笋,则意味着3年内不能从地里获得收入。这对于村民们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赵建光说。

  好在村里最早种植芦笋的两户农民选择的是优质芦笋种子,第二年就采收了芦笋,而且有了不错的收入。这为芦笋在薛村的推广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论证,村民们纷纷加入到种植芦笋的行列。

  2005年,随着芦笋采收期的到来,加上赵建光不遗余力地推广,芦笋在薛村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逐步影响到周边其他村庄。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至2006年,薛村的芦笋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200亩,而周边村庄的种植面积更是达到3000亩以上。不仅稷山本县的农民纷纷前往薛村学习芦笋种植技术,山西省内其他县市的不少农民也专程赶到小笔尖合作社参观学习。

  芦笋在薛村的种植成功,不仅让赵建光收获了乡村们对他的信任与支持,也让他觉得如今的农村“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一周后,2007年7月7日,赵建光在薛村自家老宅的院子里,主持召开了“稷山县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大会,通过了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等事宜,并于2007年7月25日获得了稷山县工商局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山西省第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而在此之前,由于小笔尖合作社的声名鹊起,赵建光已经受邀参加了由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同举办的“全国农业合作经济论坛”。并在后来举办的2007年度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获得2007年度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提名。

  这让赵建光觉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与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法人一样,具有法人资格,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受到法律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登上市场经济的‘舞台’,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收益,也利于农民更直接有效地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小笔尖的含义就是‘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靠法律维护农民权益’。而科技和法律都是属于知识的范畴,所以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就是培训农民的过程;培训农民的过程,就是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培训是农民合作社永恒的主题。在党的惠农政策扶持下,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路,虽然走得非常艰难,但是一定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我们合作社的全体成员现在都是这么的自信。”2007年7月29日,在一篇回顾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的文章中,赵建光如此写道。

  记者检索发现,这是赵建光第一次撰文回顾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也是其最后一次在媒体(该文公开发表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撰文谈论小笔尖合作社。此后,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当地芦笋种植面积增加,病虫害加重发生,芦笋价格大幅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地芦笋严重滞销,价格直线下跌,从最高峰时的每公斤20多元跌到0.8元。

  受此影响,薛村笋农纷纷铲除芦笋,改种玉米、苹果等其他农作物,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无言的结局

  对于小笔尖合作社失败的原因,赵建光归结于农民的短视和村干部的从中捣乱。

  “农民非常实际,也很势利。”赵建光说,当初成立小笔尖农民专业合作社时,虽然名义上有5个社员,但实际上,出资注册的只有他一个人。而且,为了引导和鼓励村民们种植芦笋,他还为最早种植芦笋的农民免费提供了种子等生产资料。

  “毕竟市场上芦笋种子的价格相差太大,加上村干部从中捣乱,大多数村民最终还是选购了劣质种子。”赵建光对记者说。

  在上述回忆小笔尖合作社发展历程的文章中,赵建光这样写道:本村的党支部成员们看到村民积极种植芦笋的场景,他们也着急了,以前他们可都是属于积极讽刺、挖苦本村芦笋种植户的“行家里手。”现在,他们摇身一变,又成了代买芦笋种子的联络员,“他们可以买到更便宜的芦笋种子”的谣言在村里迅速地传开。这就给本来可以进一步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计划,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一些农民开始动摇了,选择了所谓的“更便宜”的芦笋种子。合作社的发展,仍然只能是缓慢地前进着,根本无法实现预想的甩开膀子、大步前进。

  除此之外,赵建光认为,村民们急于采收芦笋,影响了芦笋根盘的生长发育,加重了芦笋的生长弱势,导致病虫害的加重发生,从而影响了芦笋在以后很多年的产量,也是导致薛村芦笋种植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据赵建光介绍,杂交芦笋种子的最大特点是“高肥、高水、高投资、高效益、高风险”。一块新栽的芦笋田,如果防病虫措施不到位,一旦感染了某种或者某几种病虫之后,即使采取再大的防虫治病措施,也将于事无补。

  赵建光说,他十分理解这些“杀鸡取卵”的农民,因为他们既需要以后的日子过得好,更需要眼前的日子得以维持。

  “当时,大多数农民家庭,过日子的钱主要来自农作物种植收入,而芦笋从种植到真正可以采收卖钱,需要三年时间,在这1000多个日子里,笋农不仅不能从芦笋种植中获得收入,而且还需要购买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方面的资金投入,哪里还有钱去买昂贵的好种子啊。”在上述回忆小笔尖合作社发展历程的文章中,赵建光如此写道。

  在赵建光看来,芦笋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走“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良性产业发展之路。

  “因为,只有这样,笋农才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加工厂也能得到安全稳定的原料供应。”赵建光说。

  对此,薛村村民的看法略有不同。

  现年53岁的苏公狮老人是村里的芦笋购销户之一,他在3月5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同赵建光关于好种子才有好收成的看法,也觉得农民合作社是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之一,但他认为,薛村芦笋种植失败的主要因素:一是土地,二是技术,三是管理。

  苏公狮告诉记者,虽然芦笋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强,既耐寒,又耐热,从亚寒带至亚热带均能栽培,但最适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的温带栽培。

  “薛村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土地肥沃,距离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仅1公里。薛村2003年引种时,芦笋在国内的种植主要在沙质土地上,并没有在壤土上大面积种植的先例。”苏公狮对本报记者说。

  对此,记者在百度检索“芦笋”,百度百科对于芦笋种植土壤要求的描述如下:芦笋适于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保肥保水、透气性良好的肥沃土壤上,生长良好。芦笋能耐轻度盐碱,但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植株发育受到明显影响,吸收根萎缩,茎叶细弱,逐渐枯死。芦笋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凡pH为5.5—7.8之间的土壤均可栽培;而以pH6—6.7最为适宜。

  “虽然芦笋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但不同性质的土壤对根系发育的影响极大。”苏公狮说,种植土壤不适宜,种植技术不过关,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缺失,是薛村芦笋种植失败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苏公狮看来,小笔尖合作社不能按照合作社章程集中土地,无法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病、统一采收和统一管理,并且盲目在合作社推行分级分价芦笋收购制度,也是导致小笔尖合作社加快“死亡”的重要因素。

  “芦笋的等级是由合作社的收购人员来确定的,你怎么来确保他就一定能做到公平公正?”苏公狮告诉记者,与他们这些芦笋购销户现款交易不同,小笔尖合作社实行的是收购与付款两条线。笋农交售芦笋时,合作社开具收据。然后,笋农再凭收据到合作社领取笋款。这给笋农增添了不少麻烦,从而也使他们不愿再向合作社交售芦笋。

  未来:仍然渺茫

  “未来,如果小笔尖合作社继续经营,首先考虑的就是土地流转问题。”赵建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此,赵建光不仅于2012年年底成功将非农户口转为农村户口,成为薛村合法选民,并在同年年底的村级换届选举中,成功当选薛村村委会主任。对于薛村、特别是小笔尖合作社的未来,他的规划是这样的:

  薛村现有1260口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人均耕地3亩左右。首先,人均保留一亩口粮田,解决村民的口粮问题。其次,人均种植一亩芦笋,解决村民零花钱的问题。最后是人均一亩蔬菜,解决村民平时购买油盐酱醋的钱。

  “在此基础上,实行规模种植,户均只留一个农业生产劳动者,其余的劳动力则全部转移就业。”赵建光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对此,村民们认为,至少短期内难以实现(上述目标)。

  就拿规模种植来说。村民们告诉记者,要搞规模种植,首先必须集中土地,但薛村现实的情况是,村民们种植的品种并不一致,有的地里种玉米,有的种苹果、有的则种植桃子,而且所种植的年份也不一致。

  以苹果为例。村民们告诉记者,有的村民家的苹果是10年前种的,现在正处在丰产期;另有一些村民家的苹果是近5年,甚至是近一二年种的,还没有收入。

  “让处于丰产期的苹果与刚种下去的苹果整合,人家肯定不干。”村民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的调查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caijingyaowen/8771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