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号文件优先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
本报记者 王晓红 郭志强
日前,湖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发布了湖南省2013年一号文件《关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意见》(下文简称 《意见》),《意见》决定,未来五年,湖南省财政将筹措81亿元,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分3轮扶持27个县、市、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
经济强县强势崛起
近年来,湖南通过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转优、效益稳步提升、内生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2011年,湖南全省县域生产总值12971.83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省的66.0%,其中县域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68个,过200亿元的县26个,同比增加26个和17个。
《意见》指出,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把产业、企业和项目结合起来,实现县域经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坚实发展;有利于发展壮大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强县;有利于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培植县域主体财源,深化财政 “省直管县”和扩权强县改革;有利于有机整合产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改变撒“胡椒面”现象;有利于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富民强省。
当前,湖南正处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关键机遇期,县域经济担纲着湖南转型的重要“跳板”。据湖南省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咨询报告显示,2011年,湖南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6757.01亿元,增长14.2%,占全省的5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779.17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省的55.5%。
据记者了解,此次湖南省2013年一号文件聚焦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总体思路,由湖南省财政厅牵头,主要是出于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几个方面的考虑。
其实,今年1月召开的2013年湖南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就已为湖南助推“县域经济”强势崛起释放了积极政策信号。在会上,湖南财政厅厅长史耀斌重点介绍了湖南财政加快组织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五个三”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每年扶持3个重点县、对每个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省里滚动扶持3年、每个重点县省财政支持不低于3亿元、连续3年实施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扶持政策。
“真金白银”助力县域发展
目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长株潭核心区域、湘南区域、环洞庭湖区域、大湘西区域四大板块。
从这四大板块中列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97个县、市、区的情况来看,湖南累计已有29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市、区),这些强县(市、区)在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22.01亿元,增长15.1%。
《意见》同时指出,按照盘活存量、增量引导的原则,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适度整合省内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新增安排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意见》还提出,全面推进竞争立项,促进财政资金公开、公平分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下放资金使用审批权限,由重点县根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方向提出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方案,经湖南省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同时,实行重点县提前评审、跨年实施财政,部门财政资金可以预拨。
日前,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欧阳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落实《意见》对财政工作的要求,财政厅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每年确定整合资金的来源及额度,与各相关专项资金管理部门一道确保当年安排到重点县的资金规模不低于确定的额度。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财政厅将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据欧阳煌介绍,未来五年,湖南省财政将分3轮扶持27个县、市、区,累计将筹措81亿元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除了财政支持外,湖南金融对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也“水涨船高”,据湖南省金融办主任张志军介绍,湖南金融办一方面将大力支持重点县建立、完善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投融资,重点支持特色产业融资需求;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重点县财银战略合作机制,充分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办将积极鼓励驻湘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以及重点县的金融扶持力度,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所需贷款优先审批,加快贷款发放进度,保障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同时支持湖南省多部门帮助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信托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据地区经济研究人士分析认为,2013年,湖南出台《意见》,如此大规模的“真金白银”扶持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启动特色县域经济工程,将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一批经济强县;创新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财政、金融机制,也将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能人大户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县域流动。
日前,湖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发布了湖南省2013年一号文件《关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意见》(下文简称 《意见》),《意见》决定,未来五年,湖南省财政将筹措81亿元,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分3轮扶持27个县、市、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机遇期。
经济强县强势崛起
近年来,湖南通过发展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和劳务经济,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转优、效益稳步提升、内生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2011年,湖南全省县域生产总值12971.83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全省的66.0%,其中县域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68个,过200亿元的县26个,同比增加26个和17个。
《意见》指出,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把产业、企业和项目结合起来,实现县域经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坚实发展;有利于发展壮大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强县;有利于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培植县域主体财源,深化财政 “省直管县”和扩权强县改革;有利于有机整合产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改变撒“胡椒面”现象;有利于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富民强省。
当前,湖南正处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关键机遇期,县域经济担纲着湖南转型的重要“跳板”。据湖南省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咨询报告显示,2011年,湖南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6757.01亿元,增长14.2%,占全省的5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779.17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省的55.5%。
据记者了解,此次湖南省2013年一号文件聚焦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总体思路,由湖南省财政厅牵头,主要是出于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几个方面的考虑。
其实,今年1月召开的2013年湖南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就已为湖南助推“县域经济”强势崛起释放了积极政策信号。在会上,湖南财政厅厅长史耀斌重点介绍了湖南财政加快组织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五个三”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每年扶持3个重点县、对每个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省里滚动扶持3年、每个重点县省财政支持不低于3亿元、连续3年实施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扶持政策。
“真金白银”助力县域发展
目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长株潭核心区域、湘南区域、环洞庭湖区域、大湘西区域四大板块。
从这四大板块中列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97个县、市、区的情况来看,湖南累计已有29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市、区),这些强县(市、区)在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22.01亿元,增长15.1%。
《意见》同时指出,按照盘活存量、增量引导的原则,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适度整合省内相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新增安排等多渠道筹措资金。
《意见》还提出,全面推进竞争立项,促进财政资金公开、公平分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下放资金使用审批权限,由重点县根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方向提出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方案,经湖南省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同时,实行重点县提前评审、跨年实施财政,部门财政资金可以预拨。
日前,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欧阳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落实《意见》对财政工作的要求,财政厅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每年确定整合资金的来源及额度,与各相关专项资金管理部门一道确保当年安排到重点县的资金规模不低于确定的额度。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财政厅将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据欧阳煌介绍,未来五年,湖南省财政将分3轮扶持27个县、市、区,累计将筹措81亿元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除了财政支持外,湖南金融对特色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也“水涨船高”,据湖南省金融办主任张志军介绍,湖南金融办一方面将大力支持重点县建立、完善融资平台和担保体系,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投融资,重点支持特色产业融资需求;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重点县财银战略合作机制,充分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性;另一方面,金融办将积极鼓励驻湘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以及重点县的金融扶持力度,对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所需贷款优先审批,加快贷款发放进度,保障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同时支持湖南省多部门帮助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上市融资、发行债券、信托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据地区经济研究人士分析认为,2013年,湖南出台《意见》,如此大规模的“真金白银”扶持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启动特色县域经济工程,将培育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建设和提升一批经济强县;创新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财政、金融机制,也将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能人大户集中、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县域流动。
标签:湖南两会
上一篇:熊维平推动电解铝行业兼并重组
下一篇:国际化管理体系的魅力
·“眼中含泪”能洗去国产奶粉的尴尬吗2013.03.04
·收入十年倍增导向共同富裕2013.03.04
·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层层突破2013.03.04
·转职能引领大部门制改革2013.03.04
·外部环境压力多大2013.03.04
·“美丽中国”离我们有多远20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