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职能引领大部门制改革
将更多精力投向政府职能转变,并予以法治保障,避免机构改革“翻烧饼”。
与2008年启动的第一轮大部门制改革相比,此次机构改革属于接续性改革,着重解决前一次改革的遗留问题,以及五年间新发现的突出问题。较之形式上的切分组合,此次改革更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运行的“软件”。
职能转变是核心任务
强化决策统筹,减少推诿扯皮,为社会提供大服务大管理,是大部门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中央部委的主要职能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虽然,这些职能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仍有完善空间。
以某些综合性部委为例,既负责国家宏观政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职能,又具体负责重大项目的审批,还要负责价格监管和市场稳定。这使其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项目审批等执行职能上,从而弱化了决策职能。
而一些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民生的专业部委,本应成为决策主体,但现在职能主要偏重具体的资源分配和相关审批,这样就使其执行机构的特点突出,而决策主体的角色不到位。
迟福林说,政府机构运行中实际出现的矛盾已经看得很清楚,十八大又再次强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两者结合起来,机构改革“应当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认为,此轮机构调整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内部关系,而不必过多看重外部的部门合并。也就是说,看点在于“转职能”,而非“合部委”。
“大部门制改革,不是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达到简政放权的目的,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的干预,削减政府的部门利益,这才是最核心的。”汪玉凯说,这些内涵是部门合并的目标所在。
重构“政府价值”
“大部门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重构‘政府价值’。”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通过机构改革理清政府权力清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涉及三大问题。
其一,权力下放。体现为中央政府部分权力向省级政府下放,省级部分权力向市级下放,市级部分权力向县级下放。“权力运行越贴近社会公众,政府越能做好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工作。”竹立家认为。
其二,权力转移。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等,把一部分政府权力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这在十八届二中全会对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部署中,亦有体现。
“重构政府价值,除了体现于政府机构自身之外,还体现在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重组中,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要尽快有效地向社会中介组织转移。”竹立家说。
其三,权责一致。主要负责决策的部委和主要负责执行的办事机构,二者职能不对等,混在一起进行机构改革,往往模糊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旨。
“关键问题不是各个部门的拆分组合,而是让每个部门都能在自己管理的领域当中负起责任。”竹立家说,“这就是强调建立‘权责一致’的原因所在。”
“是混业监管,还是分业监管,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认为,我国城市管理一般是大监管模式,金融领域“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则采取分业监管,利弊不同。“总的原则是,管宏观的不要管微观,管决策的不要管执行,管执行的不要管监督。”
标签:转职能引领大部门制改革 混业监管 改革发展 大监管 政府价值 机构改革
上一篇:外部环境压力多大
下一篇: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层层突破
·恒大两月收金114.5亿 销售或因新政减速2013.03.05
·阳光城联手歌斐资产设立地产基金2013.03.05
·宁波成功出让两宗地 成交总价达12亿2013.03.05
·深圳国资地产整合 民企资本或控股深长城2013.03.05
·首开股份41.59亿北京苏州购入五宗土地2013.03.05
·万科首获国际信用评级 信用等级刷新内房纪录201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