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2012年财经领域十件大事

发布时间:2013-1-11 15:55:00 来源:新财经 【字体:
  A股大跌

  刚刚过去的2012年,用“扶不起的阿斗”形容中国股市并不为过。

  年初以来,大盘整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股指从年初2199.42点不断上攻,至2月下旬一度上摸至2478.38点,上半年A股总市值累计增长11101亿元。但此后形势急转直下,股指一直单边式下跌,并一度跌至2000点以下,至2012年12月4日创下年内低点1949?点。

  也就是说,2012年经历了连续9个月的下跌,跌幅约两成,业内笑称股指回到“解放前”。投资者损失惨重,券商和基金等投资机构也因此元气大伤。

  伴随股指下跌的是,市值大量蒸发,自下半年以来,除9月份总市值增加3382亿元以外,剩下的几个月份总市值均为负增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26日,A股市场的总市值累计蒸发规模达到23257亿元,大致相当于蒸发了两家工商银行或4家中国石化。

  2012年以来,深沪市场IPO(首次公开发行)募资995.05亿元,与上一年的2720.02亿元相比,降幅超过六成,创下2006年以来近7年的新低。同时,2012年新股IPO募资均值也出现下降。据统计,全年新股平均募资6.68亿元,而上一年平均募资额为9.86亿元。

  事实上,A股已经连续3年下跌,如果再往前追溯,自2007年10月上证指数创下6124点的最高纪录以来,A股市场已经走过了长达5年的漫漫“熊途”。

  不过,年底却曙光乍现。自2012年12月5日开始,沪指快速反弹,且持续走强,垂头丧气的投资者终于看到了一丝久违的希望。

  郭树清新政

  自2011年10月正式就任中国证监会第六任主席以来,郭树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改革旋风。

  他上任以来,“四天一新政”已成为外界对证监会的基本印象。三天一小项,五天一大项,维护投资环境、改革市场弊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种种政策频繁推出。

  总体来看,郭树清主政证监会一年期间,证监会推出了诸如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内幕交易零容忍、IPO制度改革、打击炒新、完善退市制度、引入长期投资者、降低交易和监管费用、推动开办“新三板”市场、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推出转融通业务等各项政策、办法高达70多条。

  郭树清上任以来出台的措施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类:保障股民权益、严打违规行为与释放证券市场主体(主要为券商与基金公司)创新活力。

  郭树清的新政引发热议,郭树清本人并不认同“郭树清新政”一说,而业内对郭氏新政也褒贬不一,有人拍案叫绝,有人认为治标不治本。目前来看,其将改革矛头直指A股顽疾的初衷是好的,但从执行层面上讲,又有些理想化。推动股票市场改革的连续举措虽得到市场赞许,但各路资金似乎并不买账,认为证监会的改革动作尚未触及股市根本性问题。

  实际上,证券制度改革不仅牵扯到证监会定位,更与市场背后各种利益集团的角力相关。能否在郭树清任期内实现他所倡导的设想,取决于高层的改革决心和市场的承受能力。

  利率市场化

  2012年算得上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年。

  变化发生在2012年6月8日,央行在降息的同时,还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0.8倍,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大幕正式开启。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经历了6月8日和7月6日的两次调整后,贷款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

  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下限扩大是自2004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特别是存款上限浮动,开启了存贷款利率双向浮动的新时期。

  调整后,除城乡信用社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已不设上限管理,在基准利率以下具有30%的自主定价空间,实际执行利率由银行根据财务成本、风险状况及盈利目标等与客户议价决定,基本反映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更为重要的是,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惊险一跃”。从2012年初的银行“暴利论”开始,耀眼的净利润始终让银行业处在风口浪尖。2012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同期净利润的一半以上,前三季度利润是中石油、中石化“两桶油”同期净利的6倍以上

  但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不仅让大小银行感受到直接的经营压力,也给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下半年开始,银行利润的增速开始进入拐点,昭示着银行业“黄金十年”的落幕。

  由此,多年来银行垄断金融的局面也将有所改变,未来银行发展模式必将转型,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进一步提高存贷款等各类产品的服务能力,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逐步改变过于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这也意味着,银行业的垄断被打破,竞争时代正在到来。

  电商井喷

  2012无疑是中国电商的井喷之年。

  起先是年中苏宁易购与京东商城展开你死我活式的电商大战,之后演化为天猫、京东、苏宁“史上最强的电商价格战——电商三国杀”,让业界领略到了电商之间竞争的惨烈。

  而2012年“双十一”的销售井喷,再次验证了电商的火爆程度。当天,阿里支付宝交易笔数超过1亿笔,交易额达191亿元,接近上一年53亿元的4倍,其中天猫132亿元,淘宝59亿元;手机支付宝交易900万笔,是上年同期的5倍,实现交易额近10亿元。

  统计显示,淘宝和天猫2012年前11个月销售额突破1万亿元。这一销售额相当于今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万亿元的5%。

  不过,电商火热使得传统零售业黯然失色。据同花顺统计,百货零售业38家已发布2012年三季报的上市公司中,11家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占比近三成。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有16家,占比超过四成。

  未来电商行业可能形成“1+3”格局。一方面,大型电商平台的格局初步成型,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迅网几家电商占有90%以上的流量和市场份额,中小B2C几无机会;另一方面,标准化的垂直网站所售产品消费频率低,但用户获取成本却持续走高,盈利越发无望。基于此,未来电商产业有望形成淘宝+另外三家B2C平台的格局。

  不过,目前电商们一味压低价格、拓宽品类组合及商品品类的数量,提高客户体验,却缺乏如何深入把握并且引导消费者需求,对如何与供应商和品牌商实现合作共赢以及如何实施差异化商品组合等的“商业本质”,显然还做得不够。

  光伏巨亏

  2012年国内光伏行业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国际“双反”和国内经济低迷的双重夹击下,整个行业目前一片惨淡,许多光伏企业步入接连亏损的漩涡。

  据同花顺数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69家A股光伏概念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092亿元,同比减少3%。由于产品价格、毛利率大幅下滑,这些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仅为37亿元,与去年93亿元的净利相比,同比剧减60%。

  2012年上半年出现亏损的公司也骤然增多,总共21家,也就是说,大约有三成的公司上半年出现亏损,累计亏损规模接近20亿元。而上年同期,亏损的光伏上市公司仅5家。

  由于光伏组件产能过剩和激烈的价格战,致使尚德、英利绿色能源、阿特斯太阳能等众多一线大牌企业都只能降价销售,造成了各家企业在一年内毛利率大跌,难逃亏损局面。

  江西赛维上半年净利润就亏损10.8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266.76亿元。无锡尚德在其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时已经承认,“债务负担使公司破产的可能性”已成为投资者应持续关注的风险。尚德电力第一季度毛利率仅为0.6%,总债务却达到35.8亿美元。

  众多未上市企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当前江浙一带已有大量中小型光伏企业面临破产,许多光伏生产设备在等待出卖,有些甚至是整条生产线以极低价格出让。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光伏企业平均负债率超过70%。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积超过1100亿元。

  而Wind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光伏类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同比增长了21.05%,而且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值的公司较2011年同期增加一倍。

  白酒泡沫

  2012注定是一个“发酒疯”的年份,不仅在此前的央视招标会上,茅台、五粮液、郎酒、泸州老窖、洋河、剑南春等白酒大出风头,而且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许多白酒企业不断逆市提价,令人大跌眼镜。

  而在资本市场上,虽然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白酒股已经走完了黄金10年,但无论A股如何牛熊转换,都挡不住贵州茅台屡创新高的步伐,另一些酒企的股价也明显优于大盘。因此,在今年宏观经济表现相对比较弱的情况下,白酒股票也成为了大资金的避风港,是基金抱团取暖的最佳选择。

  但2012年也是白酒泡沫集体破灭的一年。安全事故接二连三爆发,先是古井贡酒被曝“勾兑门”引出行业酒精勾兑的潜规则,随后张裕被指存在“农药残留”,暴露出红酒缺乏行业标准的弊端。

  这两桩事还未平息,另一白酒品牌“山西汾酒”在同一月份被曝出存在质量问题并因此秘密召回某批次白酒。影响最大的事件无疑是塑化剂超标事件,从酒鬼酒开始,目前另外三家酒企茅台、洋河和五粮液也相继中招。

  2012年以来,有关白酒股的利空消息不曾间断,比如贵州茅台大量资金被用于投资低利率的金融产品,收益率甚至还不及银行存款;比如不少白酒企业的预收款开始出现下降;还有另外一些专业经销商出现巨额库存乃至经营亏损。

  如果说在塑化剂事件之前,白酒行业基本面变坏还没有达到临界点的程度,那么塑化剂事件的曝光,实际上加速了白酒股票泡沫的破灭。

  随着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人们对品牌酒的信任度也开始下降,不过,白酒泡沫破灭的时刻也正是行业洗牌的时候。

  信托“老二”

  最近几年,在中国金融业中哪个行业发展最猛?或许不少人凭直觉认为是银行,其实非信托业莫属。

  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达到6.98万亿元,马上进入7万亿元时代。虽然保险业2012年11月的总资产规模还未公布,但中国保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末,保险总资产达6.83万亿元。

  业内因此普遍认为,飞速发展的信托资产规模已超过保险业资产规模,成为中国金融行业规模仅次于银行业的“老二”。

  信托业近年发展速度快得令人咋舌。信托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信托业全行业的信托资产2008年第一次突破了1万亿元,2009年突破了两万亿元,2010年突破3万亿元,2011年突破了4.8万亿元。而2012年无疑是信托发展更快的一年,上半年信托资产为5.54万亿元,而到第三季度末就增至6.32万亿元,两个月后又增至6.98万亿元。

  中国信托行业之所出现如此高速而持续的发展态势,与中国经济过去20年保持高增长密不可分。国民财富迅速积累后,对投资理财的需求迅速增加。在众多理财产品中,固定收益类较高的信托产品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助推信托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托公司比其他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范围更广泛,投资方式最灵活。

  不过,2012年也是信托产品风险堆积的一年,年中传出中诚信托遭遇30亿元矿产项目的兑付危机。也有媒体报道,自7月份以来,中融信托共有13个信托项目提前终止。总体来看,信托产品占比最大的地产信托接连遇险,备受青睐的艺术品和矿产信托泡沫堆积,而一度热销的政信合作产品也在暴露风险。

  资管放开

  在监管部门新政频出的影响下,2012年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

  2012年10月中旬,证监会、保监会集中出台了一批新规,对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和保险资金投资范围进行了新的规定。

  其中,保监会新政“13条”征求意见稿的基本内容显示,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将打破以往体内循环的封闭现状,实现与银行、证券、信托的对接。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将借机逐步淡化保险资产管理的行业局限,参与到泛资产管理行业之中。

  《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及细则修订取消了证券公司面向高端客户的限额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和定向资产管理双10%的限制,并将证券公司投资范围扩大至商品期货、银行理财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

  同一时期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规定基金专户子公司可投资除二级市场外的非上市公司股权、债权、收益权等专项资产投资。

  之后一系列新政策出台,对资产管理的监管政策不断松绑。除信托和银行外,保险、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都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这意味着一个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资产管理行业全面竞争时代来临。

  对金融机构而言,资产管理业务将是下一个激烈竞争的业务领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包括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信托和私募在内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惨烈竞争将就此拉开帷幕。

  券商离职

  对券商而言,2012年的冬天异常寒冷。由于股市持续低迷,券商投行业务收入极度缩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券商已抵挡不住压力,不少券商通过裁员的方式过冬,但不论是裁员的普遍性,还是裁员的比例,都令人震惊。

  早在年初,中金公司就宣布裁员30人,引发了市场对证券行业人事变动的关注。之后的10月23日,中金公司所有董事总经理取消出差等事项,集中到公司开会商议裁员事宜。同时中金公司部分员工被降薪,基本工资的降薪幅度在20%~30%。

  中信证券自10月底就开始了高达20%~30%的裁员行动,而且涉及董事总经理和执行董事这些投行中的高层管理和项目执行人士。前不久银河证券也传出了裁员消息,有媒体报道称缩编幅度达到50%,裁员人数将达到空前的4500人。最近,华泰证券也计划在一年一度的年底考核中相应提高考核门槛,拟削减1/3的员工,以此减轻总部的财务压力。

  据伟海证券精英网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券商注册从业人员累计流失人数高达22154人,其中9~11月便流失8308人。当前,无论是行业巨擘还是中小从众,都直言不讳地谈论压缩成本、裁员、降薪甚至停发奖金,这些已经成为劵商的常见手段。

  券商裁员与业绩有关。今年以来,随着IPO(首次公开发行)融资的剧烈下滑,加上管理层近期有意识地放缓IPO脚步,作为券商的核心业务之一,投行业务全面进入寒冬。截至目前,据Wind统计,2012年新上市公司有150家,募集资金995亿元,两项指标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近四成和六成。这150家公司IPO由39家券商承销,这意味着另外30多家券商保荐机构尚未完成一单IPO项目。

  三一风波

  作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在2012年创造了众多话题:间谍门、行贿门、裁员门、起诉奥巴马、总部搬迁。最大的风波发生在11月底,三一宣布计划将总部迁往北京后不久,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接受了某媒体的采访,公开指责中联重科在长沙制造了一个“非理性恶意竞争环境”,并声称自己一直处于长期有组织的不实举报、谣言和负面报道的攻击之中。

  近年来,处于同城、同行业竞争的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厮杀一直很激烈。

  数据显示,两家企业生产的混凝土机械设备产量总计约占中国整个混凝土机械行业的80%,产品重叠度颇高。对三一的控诉,中联方面仅简单发表声明,表示三一观点并非事实真相。

  除了和中联的竞争,三一集团关联公司还在2012年10月因风力发电项目在美受阻而高调起诉美国总统奥巴马,案件曾于当地时间11月28日在华盛顿举行首场听证会,目前没有进展。此外,有多家媒体报道了三一裁员事件,但三一否认裁员,表示这仅仅是内部人员的整顿调整。

  三一的背后是国内庞大的建筑设备市场迅速恶化的局面。自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减速,房地产又备受调控政策影响,使得对推土机和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的需求进一步放缓,销售业绩一度陷入低迷。三一2012年三季度财报显示,1~9月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06亿元,同比下降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74亿元,同比下降22.5%。2012年12月3日,三一重工总市值被中联重科超过,让出了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市值第一的宝座。

标签:财经领域金融业

上一篇:GDP增长前高后低
下一篇: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

相关阅读:

·CPI回升步伐加快 通胀或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2013.01.12
·央行全年信贷总量将保持适度增长2013.01.12
·业内热议商务部多晶硅“双反”初裁时间敲定2013.01.12
·光伏度电补贴政策生变 上限或达不到预期2013.01.12
·季节因素推升 通胀尚不足忧2013.01.12
·央行保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20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