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国企序中国这十年
《论大国企》:中国这十年
韦三水|著
本文为新创作图书《论大国企》的序,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一)
2003年留给我们的记忆绝不仅仅是非典肆虐的恐慌。这年的3月10日,当时看来只是平常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天,却对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延续至今。
当天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出现了一批新的机构名称,包括:国资委(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改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等。这些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之后的经济走向。
4月5日,国资委主要职责经国务院审议通过,主任李荣融和六名副主任(李毅中、王瑞祥、吴晓华、黄淑和、王勇、邵宁 )正式被任命。
第二天,国资委在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这个部门已不再保留)的北门——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低调挂出了牌子,这一消息甚至都没有通知新华社,据称国务院下属部委均有此低调惯例。
新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此举解决了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和出资人不到位等体制障碍,被称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资分开的重大举措。
国资委首先开始了“摸底调查”,摸清自己到底管理多少“家底”及“家底”质量如何,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央企清产核资。
紧接着,国资转让审批权划归国资委,李荣融表示: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将国有产权交易都纳入市场交易,国资委要把好审批、资产定价和进场交易三个关口。
这些措施过后,外界纷纷猜测,李荣融将会对国有企业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效益低下企业整合或出售。
而李荣融在与韩国总统政策首席秘书权五奎会谈时表态196家央企绝不会私有化,他明确表示:国有企业无论怎么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不会改的。到2002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上缴税收占工业企业上缴税收的三分之二;196家中央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国15.9万家国有企业利润的64%。在今后的改革中,尽管国企数量会减少,但大的企业会变得更大更强。
之后的7年,国资委对央企开展了管理、产业布局布局、产权多元化等几方面的改革。
而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改革也从未脱离这一主线:数量少而影响力缺不断增强。不论这是李荣融给我们玩的数字游戏也好(数量上告诉我们央企越来越少,符合98年国企改革理念),还是他要真正藏富于央企。但我们现在看国企受到的批评比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国企成了一个个巨无霸,民企唯恐避之而不及。
2003年一个绕不开的主题是MBO,这年被定为“MBO年”,伴随着这个称号,MBO在中国饱受国有资产流失之质疑,于是国资委在年底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意见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企业改制的10个主要环节和方面。其中强调对管理层收购的规范,严禁自卖自买国有产权。(随着争论的升级,大型企业MBO于一年后被国资委叫停)。
或许年底TCL与法国汤姆逊的合资的消息刺激了李荣融,坚定了他做大央企的意念。
于是李荣融对央企高官们“下令”:“必须在两年时间内,使中央企业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达不到的趁早找对象,否则肯定要调整——不是你调就是我调!”
(二)
第二年4月,民营的铁本钢铁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遭到查处,民营企业家们惋惜。
而国资委则开始了“数字游戏”的第一年,国资委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同03年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成为国企改制的准绳,中央企业由196家下降到178家。
“数字游戏”的另一面则是“强大法则”,国资委年度业绩考核启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今年3月中旬左右与150家中央企业负责人签订了2004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加上首批签订责任书的20户企业,国资委共与170户企业签订了经营业绩责任书。
按李荣融的话就是:今后国有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选聘工作将逐步实施公开招聘的形式,让国有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国际竞争中去。
这一年的中航油巨亏也敲响了所有人的警钟。这些都给各国企领导人上了根弦——必须把国企做大,当成自己的生意来做,否则是要负责任的。
此外,这一年国资委选择宝钢等7家国有独资的中央企业进行董事会试点工作。
一个插曲是,国资委党委书记李毅中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明确表态,“大型企业不能搞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侧面承认了MBO中郎咸平的指控。一年后顾雏军的被捕则为郎顾之争提供了直接证据。05年的4月,《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出台,规定中小国有企业可以探索,大型国有企业不得转让,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这一规定发布后,轰轰烈烈的MBO之争告一段落。
我们猜测,可能也是这场争论使得李荣融谨小慎微,尽量不触及国企私有化的红线。
(三)
时间到了2005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又减少了27家,还剩169家。不过原则是没有变的,尽管很多企业的名字从央企名单上消失了,但是没有一家是落入“民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用在此处可能最为恰当,这些被划去的央企都归入了另一些央企的怀抱,在一部分的消失的同时保证另一些央企迅速大了起来。
国企方面,本年度大事莫属三九企业赵新先被拘,这次事件使得国企负责人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更加收到重视。
而联想并购IBM公司PC事业部则成为了非国企的最受重视事件。
产权改革方面,按照李荣融2003年对央企的设想,建行挂牌上市,美洲银行投资25亿美元购买建行部分股份,成为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的最大单笔投资。同时国务院运用外汇储备为工行补足150亿美元资本金,批准其实施股份制改革方案,为将来上市做准备。
央企管理方面,在2004开始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年度业绩考核”之后,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又开始了“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而本年度的高管招聘也不同以往,组织25户中央企业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高管,这是自2003年以来的第三次公开招聘。这一次,央企“一把手”的公开选拔首次打破“行政任命”,标志着央企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 另外首次招聘正职,并放宽对国籍的要求,15个岗位不限国籍。也告诉央企高管们,即使是一把手,“铁饭碗”也要打破。
一系列动作的同时,国资委抓紧了国有上市公司相关制度的完善,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此外,中央企业首家规范董事会——宝钢集团董事会很快正式亮相,其中占董事会成员超过半数的外部董事全部到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亲自向宝钢5位外部董事颁发聘书,至此,我国中央企业第一家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开始正式运作。李荣融作出了如此评价:“这是国资委成立以来最大的新闻,意义非同一般。以前国有企业改革多数是方法上的改进,这次是从体制、制度上的改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后,国务院提出了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要以建立健全国有大型企业董事会为重点,抓紧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和派出监事会制度。
这样的改革当然是好的,当如果让宝钢的此次改革成为我国之前多年国企改革的顶点,未免使人可惜,多年来国企改革仍未再次出现突破性进展。
2005年10月10日,第三批35家中央企业主业名单公布,至此,已有近六成央企主业明确。此举意在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培育行业排头兵。早在2004年11月,第一批49户央企主业名单公告社会的时候,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宣布名单并明确表示,公布中央企业主业是“为正确引导中央企业投资方向,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但是这一点有没有真正做到则是疑问,总观央企公布的主业我们发现,与其称其为央企的主业不如成为央企的业务:每一央企涉及的业务仍然很多,难以发现“主”的味道。即使如此,相关的制约措施如果没有,这种公布的意义有多大仍然值得质疑。
(四)
转过一年,各中央企业对投资活动的管理有较大差异,客观上需要加强监管。中央企业行业分布过宽,部分企业主业过多、主业方向不明,资源配置不合理。另外,企业规模大小、管理水平也差别较大,情况各不相同。大部分中央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较健全,建立了企业内部投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投资决策程序,但仍有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04年中央企业投资总额约1万亿元,其中非主业的投资约占5%。大部分企业的投资行为较为规范,投资的重点基本集中在企业主业上,但少部分企业非主业投资比重偏大,存在盲目多元化投资问题,投资管理上漏洞和隐患较多,亟待加强监管,故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央企主业分布过多、过大,如何进一步令央企业务聚焦仍是摆在国资委面前的难题。
经过了前几年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的不断努力,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改观。这一年,国资委继续在重视央企管理的同时继续缩减数量,也就是央企的兼并重组,又有10家央企的名字从国资委的名单上消失,只剩159家。
(五)
这个时候,作为央企,“红利”问题一直受到各界瞩目。2007年,这一改革焦点终于有了眉目,国务院确定了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合并报表净利润8%的综合比例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央企开始上缴“红利”。 虽然比例并不如预期高,但也算是一大进步。
差不多同时,国资委圈定了30家整体上市的央企名单。但无论是剥离非主营业务还是整体上市,其中真正实施“整体上市”的屈指可数。
近些年的改革中,仿佛只有两条线,第一条便是央企数量的减少,按照李荣融的预期,在2010年左右,央企要重组至80-100家;另一条是围绕产权、产业、公司治理等方面内容紧抓央企管理。
然而,2007年的两会上,国资委的《央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国资委对央企产业的分类,从21个板块,缩减成为18个板块。三个板块的减少(暂且不论是否真正的减少),并不令人满意。各央企在所在行业的影响力都很大,难度自然很大。但是不知退出竞争性行业,把握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的国企改革主旨还有多少人记得。央企越来约好了,然而,央企走的路却越来越模糊了。
(六)
当国资委成立的第六个年头,央企名单上只剩下了142家,54家已经消失了。李荣融表示,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2009年将继续沿产业链和价值链方向,继续加快推进中央企业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到2010年中央企业减少到80至100家,努力培育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而随着央企改革表面看未变(数量在不断减少)但实质却并非如此的改革继续,央企已经收到社会越来越多的批评。于是2008年,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开始督促中央企业不断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表率。以改善自身的社会形象,当年有75家中央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然而央企的社会责任范畴可能比一般企业大许多,而不仅限于普通概念的社会责任。基于此,央企的社会责任报告所受的褒贬也不一。
这一年的另一件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的通过,目的是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资产法的通过,我们不知道对于国企改革是好事还是坏事,会不会成为国企减缓改革所利用的一个借口?使更加曲折的国企改革之路迷雾重重。
2009除了继续推进的央企重组之外,大事似乎没什么大事。而人们似乎对这些名目上的分拆组合已经麻木;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培育一个个的“巨无霸”起来似乎对更多的人没有好处。
(七)
白云苍狗。一眨眼,大限已到。只在年初,就有各方纷纷预测本年将是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最为激烈的一年。因为李荣融的80-100家央企的目标已到最后一年。不过,大家最后还都是失望了,央企数量到本年的最后一天也还有123家。也不知是李荣融主动请辞还是真的年龄原因,这个做了7年央企老板的老人将指挥棒交给了他的老下属——原质检总局局长王勇。
李荣融未达到的目标不止数量,到这一年建立董事会的央企仅有32家,仅占全部121家央企的26.4%。这也成为李荣融7年任期内未竟的另一目标。
客观来说,中国改革可谓波澜壮阔,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李荣融掌舵国资委7年之久所带来的图景是“国进民退”,“民进国退”,还是“有进有退”,或许现在还难以盖棺而论,但是有一点,国资委和“当家人”李荣融无疑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中占据显著地位,褒贬当由后人评说。
但是已经有媒体开始表态:“除了重组步伐放慢外,好像没感觉到什么大变化。”“国企改革到今天,没看到任何新的出路,新的理念,事实上进入了困惑期、停滞期。” 也有专家说。实际上,不仅我们没看到新的出路和理念,连老的改革思路我们也渐行渐远,逐渐偏离,现在的这条路是新的,也可以说是“畸形”的、“变异”的,但变异的是好是坏我们现在还给不出答案。
(八)
第二任王勇上任一周后,中组部、国资委即对外宣布,今年中央企业将公开招聘20位高管,为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显然,王勇并不像摒弃这一少数外界较好的举措之一。况且王勇以人事改革见长。
在年底之时,王勇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首次正式在媒体面前亮相,全面谈论推进央企结构布局调整思路,包括推进央企重组和整体上市,提出“一大目标”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看到其重点已然放在了“做强做优”之上。李荣融的7年改革虽也以此为主线,但却没有如此表述。这说明,当初国企改革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已经改变。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观点,是不是认为国企目前已经全部处于“有所为”的行业了,不过至少社会上并不这么认为。“国进民退”“与民争利”之声音愈发强烈了。
“央企重组首先要保证重组的质量和效果,而不是为了减少户数硬推重组。”继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去年9月首次提出央企重组“质量论”后,王勇也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表示:“数量不是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质量。我们要起到中央企业应该起到的引领作用、主导作用,然后进一步去和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加强整合、合作。” 这是他们给出的解释。
同一年,受经济危机之“利”,以央企为首的中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海外项目更加重视。但中国铁建在沙特轻轨项目中损失的13.85亿元;和因利比亚动荡而导致的中国公司损失。使得国资委应当对此有所约束,为此,6月27日,国资委连续公布《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对央企海外投资加强监管。同时王勇还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要加快“走出去”,但也要“量力而行”,央企必须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防止盲目对外投资、搞“洋跃进”。
李荣融一手推动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它对央企重组改革曾经寄予厚望,究竟如何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迫于外界压力和声讨,国资委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至今4年后,仍有众多央企未实际退出)。如果每一次的布局改革都要用这么大的力气,我们的国企改革之路恐怕仍要走很远。
(九)
在2001年这一年,央企改革与往年已经有一点不同,由于改革主旨转向“做强做优”,“数字游戏”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央企的兼并重组仅仅为正常变动水平。
重点已经转到央企的公司治理和产权多元化等方面。
王勇在这一年的1月7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国资系统对国企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推进股权多元化,大力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市场方式参与国企改革重组。
同时,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核心目标,大力实施“一五三”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勇发出了这样的声音:2011年国资委将鼓励央企不留存续资产的整体上市 。2007年,国资委圈定了30家整体上市的央企名单。但无论是剥离非主营业务还是整体上市,其中真正实施“整体上市”的屈指可数。
各地通过推动企业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有6家中央企业控股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3家完成整体改制。
另一方面,这一年共有42户中央企业成为董事会试点企业。董事会的建设和独立董事制度的推进,实现了决策权与执行权分权制衡。 不过这一数量及整体比例实在不能服众。
(十)
“提升管理和苦练内功的时候到了!”王勇说这句话的时候,正是2012年。
国资委内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媒体记者,近十年来国企内部的改革一直在进行,而真正敏感的体制改革却鲜有动作。“此次管理层面的完善,改变的也只是国企机制方面的问题。”
“目前的国企改革就像一场篮球赛,进入到中场休息阶段,观众还等着看下半场呢,裁判和运动员却都不想干了。”安邦咨询董事长陈功形象地比喻。
“真正董事会的改革,还是要以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为基础,这样才能解决可持续性和可普遍推广的问题,这个未来可以成为一种趋势和模式。”社科院的国企问题研究专家张文魁说,“改革是在捅马蜂窝,但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过一天算一天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一时间,各界人士纷纷毫无顾忌地发声。
而纵观近十年的国企改革,央企变得越来越强大,实际而言,十年改革的主线便是“做强做大”,我们仍旧不敢将其定论为做优。因为目前国企在很多行业仍处于垄断或绝对领导的地位,没有比较也就难以断定他们是否优秀。
十年前,央企改革以“退出竞争性行业,在非竞争性行业也要逐步打破垄断”指导,今天,国资委到底在国企改革中扮演了什么的角色?央企改革这出大戏的剧本已经改得面目全非了。无论是国资委还是很多专家,仍然在和民众玩那些“数字游戏”,国民资本比例,数量比例等等,对国企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国企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和贡献度等问题避而不谈。殊不知,这些问题才是根源所在,迟早都要面对,现在不去面对,将来面对之时带来的伤害可能更“痛”。
基于此,本书尝试在客观地记录一切的同时,试图《论大国企》;粗糙与疏漏之处敬请批评与指导。(韦三水,资深财经作家与评论人,中国品牌营销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三十度空间传媒创始人兼总裁。)
上一篇:无知塞满了我们的每个细节
下一篇:房产税改革推进的难点究竟在哪儿?
·02.21私募火线抢入6只强势股2013.02.21
·2月21日私募盘后重点股研读点评2013.02.21
·2.20盘后深圳红岭私募信息曝光独家2013.02.21
·21日机构强推买 6股极度低估2013.02.21
·02月21日早间最新小道消息独家探秘-12013.02.21
·02月21日早间最新小道消息独家探秘-2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