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李冰冰为何飙升?李宁为何暴跌?

发布时间:2013-2-2 16:36:34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李冰冰为何飙升?李宁为何暴跌?

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  中国第一整合专家  吴东华

写于2013年2月2日星期六  我的博客http://wudonghua020.blog.163.com

一代体操名将李宁在运动品牌风生水起,为何业绩暴跌?明星赵薇投资亏本而明星李冰冰投资为何飙升?这些明星投资背后到底是什么规律在决定她们的成败呢?

李宁品牌只是生产,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导致市场销售多少不能及时知道,所以库存太多,这对于其它企业家也是一个教训。所以,李宁去年7月5日宣布张志勇退任行政总裁,委任私募基金TPG(德州太平洋投资集团)合伙人金诊君为执行董事和执行副主席,现在总裁一职空缺,据李宁和金诊君的要求是,首先对体育行业深入了解,其次经历过大企业的革命。在总裁来临之前,由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李宁和副主席金诊君带领李宁团队。

实际上,李宁之所以业绩暴跌,并不仅仅是销售渠道的建立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超低价给代理商的,何必自建销售渠道呢?现在自建销售渠道平添增加销售渠道成本,好卖提价不好卖跌价这种国外成熟度的销售模式,也可以通过网络销售的,何必自建销售零售店呢?

很明显,为了这种减少库存而自建销售渠道实在是不明智,反而增加李宁的成本开支。笔者认为,原来李宁把业务交给张志勇不管不问,实在是大忌,为了放权为了用人不疑就退而三尺,自己享受清净生活,这是学西方的经理人制度模式,放手让经理人独当一面。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经理人制度,用人不疑并不是完全不来企业,也不是不管不问企业,而是尽量让职业经理人独当一面。

西方经理人制度有哪些弊端?

创始人离开企业,变成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细节,也就无法思考对策了,结果把自己变成老年痴呆了。如果创始人放权但并不离开企业,参与企业的每一个主要环节,变成可以多多思考,这样,就能切身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了,自然就能进行整体思考、最佳整合思考了。但是,西方经理人制度告诉我们,家族模式不好,要让外人来管理企业,通过制度管理人,而非人治,但是家族创始人的深入了解也就不能进行了,由于家族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思考问题角度不一样,以及对自己手中的资源的了解。实际上职业经理人并不能百分之百了解李宁手中的所有资源所有人脉关系等等,所以,如果李宁参与企业的主要环节,就能从自己手中的资源出发作出一个最佳的整合方案,由于李宁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享受清福,而且为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避开,为了与西方流行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中国得到主流媒体主流经济学家的推崇而相一致,结果就是李宁自己丧失了资源整合的一些机会。所以失败了。

那么,李冰冰投资为何飙升呢?

李冰冰不像一些艺人一样把片酬投资于饭店、酒家、珠宝、股票等等与本行业无关的地方,而是投资拍电影,这是一个电影演员的上游,染后投资传媒公司,这是推广电影,也是与演员的行业相关的。可以从演员的优势来选剧本或度身定做一部剧本,一线明星到了30多岁,就有被年轻一代冲击的危险,李冰冰现在通过投资担任联合出品人,不仅当演员而且从出品人的角度来参与剧本,角度丰富了,李冰冰对剧本的理解比一般演员多了一个视角。《辛亥革命》、《我愿意》、《雪花秘扇》就是演员与出品人合二为一的例子,其中《我愿意》投资3000万元,票房达到8275万元,另外还有饮料、汽车、银行等植入性广告收入。李冰冰之所以能做到上下游通吃还赢,与一个得力干将合伙人纪翔的合作有关。

李冰冰设立的传媒公司,在国外一半片酬是演员合理收入,专门的AC团队、PR团队、乏力团队、经济团队、税务团队各抽取片酬的10%。现在李冰冰工作室团队身兼多职,不仅少开支,关键的是每个团队的流程都知道了,也就会整合了,能做到游刃有余了,结果影片95%都亏损,而李冰冰与亏损拜拜。为什么?就是李冰冰深入了解每个关键环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实际上就是整合的最佳说明书。李宁却学习西方职业经理人制度享受生活,把企业交给张志勇,缺乏了解各个关键细节,结果失败了。

综上所述,企业家们不要再崇拜西方职业经理人制度了,但是也不要完全否定其价值,最好的方法就是企业创始人参与每个关键细节,一般不表态。由于创始人手中可能还有更多资源,思考的整合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可以提出不同的战略方案,不要贬低职业经理人的价值地位。所以,笔者认为,整合家族管理方法与西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方法,才是企业家不败的关键之一,另外,尽量不要多元化投资不要与企业家不熟悉的行业投资,一般来讲,投资成功率就不高,多元化投资十有八九是失败,所以,紧贴企业家自己创业的上下游进行扩展,才是一种整合,必定成功。所以,李冰冰飙升,赵薇投资失败,李宁崇拜西方职业经理人制度失败了,现在又相信西方销售渠道的价格涨跌能动性,相信了解体育行业和经历过大企业改革的人才成为李宁公司总裁,笔者认为,李宁还是没有理解整合的妙处,将来必定再次失败,这毕竟不是体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