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领域的小生意与大机会
2012年年底,我在美国华盛顿参加“2012 mHealth Summit”大会的演讲标题是“大机会,小生意(Big Opportunity, Small Business)”,讲述了我个人对中国移动医疗行业的一些观点:中美医疗体制截然不同,不能将美国的成功模式简单类推到中国;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和政府对移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还需较长时间进行引导和教育;中国在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的App虽然数量不少,但能够满足用户刚性需求的并不多,赢利模式还不够清晰……貌似泼了一些冷水。会后,一位听众建议我修改标题的顺序,将其前后颠倒一下,变为“小生意,大机会”。她认为任何生意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只要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再小的生意也有做大的机会。
从语法角度看,“移动医疗”一词是偏正结构,“医疗”是主体,“移动”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首先,中国的诸多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对各种移动应用可谓青睐有加。他们希望通过移动应用来管理自己的医药代表、向医务人员传递产品信息、在会议中增进参会者互动、甚至通过App直接辅助临床试验。企业的产品经理们迫切希望利用移动应用打开新的推广渠道,为现有的“学术营销”之路增加新的“传播利器”。从全球趋势来看,各大跨国医药企业也纷纷开发相关的移动医疗产品,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工具,或侧重客户管理,而且预算充足,出手大方,确实是一块不小的蛋糕。但是很容易干着干着就成软件外包公司了,又陷入了拼价格、拼关系的怪圈中难以自拔。
其次是对医疗机构,相对现有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移动医疗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管理和共享数据,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医疗的可及性和患者的安全性,是住院患者电子病历系统的有力延伸。数周前,美国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商AthenaHealth(ATHN)公司以3亿美元代价收购著名移动医疗服务提供商Epocrates(EPOC)公司,也暗合了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新趋势。
但问题在于,中国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信息系统不开放、数据不共享、格式不标准、各服务商之间不良竞争……不多说了,成“不不不”派了。
再次,是针对医务人员,目前中国医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非常高,大家经常使用的App也和专业高度相关,毕竟医学本身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一般来说,医务人员对于用药指导、疾病知识、新闻资讯、专业工具等类型的App格外青睐。除了医务人员,医学院的学生群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根据笔者手头的一份美国哈佛医学院调查,美国94%的医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他们对于网上课程、继续教育、经典教材、医学图片等App非常喜欢。而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则对疾病知识、医学工具等App比较感兴趣。
医学生普遍对记笔记和加注释这两类应用比较关注,所以类似Evernote、GoodReader的安装率和使用频率非常高。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迥异,需要对医务人员工作流非常熟悉,才能打造成功商业模式。
最后是面对消费者。和上面提及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系统相比,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兴建的居民健康档案则更加侧重社区居民的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理论上具有潜力更大的市场,毕竟住院患者还是少数,而且他们出院之后的长期跟踪随访、健康数据采集等更需要移动服务的大力介入。在这方面日本已经走在了前列,早在去年7月,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和欧姆龙健康医疗公司合作宣布成立DoCoMo健康医疗公司。该公司将致力于将移动用户的智能手机同欧姆龙的医疗仪器如血压计、睡眠监视器等连接起来,帮助用户更方便地收集整理这些信息,并能够基于云计算实现相关信息的管理。
收集数据并不难,存储数据也只是技术问题,难的是如何有效动员医务人员根据这些数据为消费者提供长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以上四个方面,在国内都已经有一些先行者在努力探索了。虽然目前来看还是不折不扣的“小生意”,但从国内外的趋势分析,未来都具有较好的可成长性,由此可以扩展的商业机会也有很多。在诸多挑战中,笔者认为政府的管理政策是最难被突破的,但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个别地方先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广东、浙江。
做移动医疗和做社交、做游戏、做电商有显著不同,这个领域关乎健康,关乎性命,关乎良心。很多时候看起来没那么时髦,没那么好玩,会很苦很累很受伤。但这就是医疗的本质:大医精诚,救死扶伤。
从语法角度看,“移动医疗”一词是偏正结构,“医疗”是主体,“移动”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首先,中国的诸多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对各种移动应用可谓青睐有加。他们希望通过移动应用来管理自己的医药代表、向医务人员传递产品信息、在会议中增进参会者互动、甚至通过App直接辅助临床试验。企业的产品经理们迫切希望利用移动应用打开新的推广渠道,为现有的“学术营销”之路增加新的“传播利器”。从全球趋势来看,各大跨国医药企业也纷纷开发相关的移动医疗产品,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工具,或侧重客户管理,而且预算充足,出手大方,确实是一块不小的蛋糕。但是很容易干着干着就成软件外包公司了,又陷入了拼价格、拼关系的怪圈中难以自拔。
其次是对医疗机构,相对现有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移动医疗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管理和共享数据,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医疗的可及性和患者的安全性,是住院患者电子病历系统的有力延伸。数周前,美国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商AthenaHealth(ATHN)公司以3亿美元代价收购著名移动医疗服务提供商Epocrates(EPOC)公司,也暗合了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新趋势。
但问题在于,中国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信息系统不开放、数据不共享、格式不标准、各服务商之间不良竞争……不多说了,成“不不不”派了。
再次,是针对医务人员,目前中国医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非常高,大家经常使用的App也和专业高度相关,毕竟医学本身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一般来说,医务人员对于用药指导、疾病知识、新闻资讯、专业工具等类型的App格外青睐。除了医务人员,医学院的学生群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根据笔者手头的一份美国哈佛医学院调查,美国94%的医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他们对于网上课程、继续教育、经典教材、医学图片等App非常喜欢。而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则对疾病知识、医学工具等App比较感兴趣。
医学生普遍对记笔记和加注释这两类应用比较关注,所以类似Evernote、GoodReader的安装率和使用频率非常高。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迥异,需要对医务人员工作流非常熟悉,才能打造成功商业模式。
最后是面对消费者。和上面提及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系统相比,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兴建的居民健康档案则更加侧重社区居民的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理论上具有潜力更大的市场,毕竟住院患者还是少数,而且他们出院之后的长期跟踪随访、健康数据采集等更需要移动服务的大力介入。在这方面日本已经走在了前列,早在去年7月,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和欧姆龙健康医疗公司合作宣布成立DoCoMo健康医疗公司。该公司将致力于将移动用户的智能手机同欧姆龙的医疗仪器如血压计、睡眠监视器等连接起来,帮助用户更方便地收集整理这些信息,并能够基于云计算实现相关信息的管理。
收集数据并不难,存储数据也只是技术问题,难的是如何有效动员医务人员根据这些数据为消费者提供长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以上四个方面,在国内都已经有一些先行者在努力探索了。虽然目前来看还是不折不扣的“小生意”,但从国内外的趋势分析,未来都具有较好的可成长性,由此可以扩展的商业机会也有很多。在诸多挑战中,笔者认为政府的管理政策是最难被突破的,但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个别地方先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广东、浙江。
做移动医疗和做社交、做游戏、做电商有显著不同,这个领域关乎健康,关乎性命,关乎良心。很多时候看起来没那么时髦,没那么好玩,会很苦很累很受伤。但这就是医疗的本质:大医精诚,救死扶伤。
标签:移动医疗
上一篇:中电信4G动态引市场关注 标准选择关乎市场格局
下一篇:信任效益 透明度将增加客户对品牌的忠实度
·02.21私募火线抢入6只强势股2013.02.21
·2月21日私募盘后重点股研读点评2013.02.21
·2.20盘后深圳红岭私募信息曝光独家2013.02.21
·21日机构强推买 6股极度低估2013.02.21
·02月21日早间最新小道消息独家探秘-12013.02.21
·02月21日早间最新小道消息独家探秘-2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