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明年谁来加杠杆?

发布时间:2013-1-4 8:45:00 来源:证券导刊 【字体: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让“加杠杆”成了一个恶名昭彰的词语,让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它本身只是一个描述债务和储蓄变化的中性词语。加杠杆究竟好还是不好,需要视经济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财经2:明年谁来加杠杆?
徐高 
光大证券
 执业证书编号: S0930512080004

加杠杆其实是把双刃剑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让“加杠杆”成为了一个恶名昭彰的词语。谈到它,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过度消费、债台高筑、债务危机,唯恐避之不及。但加杠杆本身只是一个描述债务变化的中性词语。债务本就很多了,再加杠杆就会引发危机。但如果债务较少,储蓄很多,加杠杆就不仅合理,而且必要。由于中国经济存在着内生去杠杆的压力,明年宏观经济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经济中找到加杠杆的部门。
  “加杠杆”的英文单词是leverage。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金融中的加杠杆指包括借入资金、购买固定资产、使用衍生品等让收入或损失倍增的金融技术。但人们在日常谈到加杠杆的时候,往往将其与债务的增加视为同意。由于储蓄是债务的反面,因此储蓄的下降也可以被视为加杠杆。与之相对应的,“去杠杆”(deleverage)就可被理解为债务减少(或储蓄增加)。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采用这种为多数人接受的定义,将加/去杠杆理解为债务(或负储蓄)的增加/减少。
  根据这个定义,加杠杆只是对债务增加、储蓄减少这种行为的中性描述,算不上是一个贬义词。同样的,也不能说去杠杆就是一个褒义词。加杠杆与去杠杆究竟好还是不好,取决于经济所处的具体状况。
  打个比方,要说“吃馒头”这个行为到底对人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这个人肚子是饥饿还是饱胀。饿着肚子的时候吃馒头是好事,但已经吃撑了还要吃,就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的把“吃馒头”说成是好事或是坏事。同样的道理,对美欧那些债台高筑的经济体而言,加杠杆是件坏事,曾引发了种种危机。但对中国这个储蓄过剩的经济体来说,加杠杆不仅利大于弊,而且非常必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与加杠杆/去杠杆这种债务存量变化相对应的,是收入与支出的流量。加杠杆意味着支出大于收入,需要靠借债(或降低储蓄)来补上这二者的缺口。反过来,去杠杆对应着支出小于收入,储蓄增加、债务下降。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体存在的内生去杠杆压力。我国居民因为所拥有的财产太少,因而收入不高,消费太低。企业虽然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扩大开支。但投资不是最终需求。在消费不高的局面下大量投资,必然会带来产能过剩,制约进一步投资的动力。在这样的格局下,我国经济的支出低于收入,需求不足,令经济整体呈现去杠杆的局面。最近十年,中国持续保持大量经常账户顺差,外汇储备也快速上升,说明我国在累积对外债权,整体处于去杠杆态势。同时,居民消费率及企业资产负债率也在趋势性的下降,显示出去杠杆的状况(图1、图2)。这种内生去杠杆的压力如果不能被加杠杆的行为所平衡,就会让中国经济陷入需求不足的状况,带来经济减速的压力。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那几年“美好时光”中,美国的加杠杆平衡了中国的去杠杆,这让中国经济在大量累积对美债权的同时,收获了外需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但美国的加杠杆能力建立在其国内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宽松信贷之上。随着地产泡沫的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次贷危机,美国信贷大幅收紧,令经济从加杠杆转为去杠杆——美国人非但不能借钱消费,反而还需存钱还债。美国的国内需求因而萎靡,带着中国的外需跟着走低,中国经济增长因而感受到需求不足带来的减速压力。这可以用杠杆的语言概括为:美国加杠杆能力减弱,无法平衡中国的内生去杠杆,随之而来的需求不足令中国增长减速。
  中国经济需要加杠杆
  考虑到中国经济巨大的体量,在美国之外,能平衡中国内生去杠杆的,就只剩下我们自己。
  因此,中国经济现在需要的是加杠杆,而非去杠杆。这也是中国“再平衡”、消费转型的应有之义。做不到这一点,去杠杆的压力会把中国拖入被动去产能带来的“通缩陷阱”。
  对中国经济来说,加杠杆是必须的。但在居民、企业和政府这三大部门中,谁来加杠杆,怎么加杠杆,是关键问题。不同的加杠杆主体和方式会带来很不同的经济格局。
  根据中国消费偏低的现状,居民在三大部门中最应该加杠杆,但加起来也最难。对居民部门来说,加杠杆与增加消费是同义语。这正是我国经济转型所追求的方向。但要提升居民收入,关键是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而要降低居民储蓄率,也需要让居民持有的财产增加,从而更多的分享经济成长带来的财富效应。因此,居民部门要加杠杆,所需要的是对现有财富分配格局做大幅度调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调结构讲了那么多年,但居民消费却总不见起色的关键原因。
  由于我国目前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局面,所以企业部门最不应该加杠杆。但由于我国对刺激投资轻车熟路,所以在次贷危机之后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企业部门反而成为了加杠杆的主力。这令国内产能过剩的状况更加严重。这反过来又压低了投资回报率,令债务所产生的收益甚至无法覆盖其资金成本,让企业的债务负担明显加重。同时也给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带来坏账的风险。
政府部门可以加杠杆——通过搞财政赤字,扩大公共部门债务的形式来增加财政支出,进而提升政府消费或投资。这种加杠杆的形式虽不如居民加杠杆有利,但好过企业加杠杆。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支出(无论是政府消费还是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并不会直接带来产能的扩张。另一方面,政府拥有国家的信用,加杠杆能力远远超过微观的企业,因而不会很快导致债务危机和坏账风险。不过,政府加杠杆的前提是决策者有担当。如果决策者抱着“土财主”的心态,总想着“存钱过冬”,而不是主动的通过财政支出的扩张来抑制总需求的衰弱,经济要么就是陷入需求不足的衰退,要么就是倒逼着不应该加杠杆的企业来加杠杆,引发诸多问题。

谁来加杠杆?
  2013年谁来加杠杆?美国经济在QE3/QE4的支持之下,已经显现出了小幅加杠杆的态势,这可以通过拉动中国外需的形式,部分平衡我们的内生去杠杆压力。但现在的美国毕竟不可与2008年之前相提并论,也很难迅速回到那种快速加杠杆的状态。所以来自美国的支持力度有限。加杠杆的重任大部分还是落在中国自己的肩上。
  国内谁能加杠杆?考虑到财富分配这些深层次问题调整起来相当艰难,我们相信居民部门不太可能明显加杠杆。政府部门虽然应该大幅加杠杆,但更可能的只是小幅动作。预算财政赤字可能仅会从今年8千亿的规模温和增加到1万亿(尽管2万亿或3万亿更为恰当)。这样,加杠杆的压力大部分还是由企业部门承担。包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内的国企可能继续扮演加杠杆的主力角色。从宏观大局上来看,它们加杠杆是必要的,也是利大于弊的。但在微观层面,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债权人面临的坏账风险上升,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影子银行问题正是企业加杠杆带来的结果。
  2013年中国经济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足够的加杠杆行为,来平衡国内因为结构性问题所存在的内生去杠杆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投资者需要知道,就算在微观层面带来了一些风险,加杠杆也是好消息。而去杠杆的行为,哪怕它们打着诸如化解金融风险这样“合理”的旗号,反而需要做负面的解读。

标签: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经济

上一篇:沪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下一篇:银行信贷略增 直接融资占比继续扩张

相关阅读:

·北新建材受益于新城镇化与绿色建筑2013.01.05
·中国医药控股股东累计增持比例已达6%2013.01.05
·第三个国家级金改区落户泉州2013.01.05
·2013年这些公司可期待名单2013.01.05
·2013年解禁4406亿股2013.01.05
·盼熊去牛来 小散八大愿景寄望2013201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