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民族地区脱贫应是中国梦起点

发布时间:2013-3-15 10:05: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本报记者何玲实习生张文晖

  民族地区是贫困最集中的地方,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但近年来出现了新的现象:贫困越来越向少数民族地区集中,中国民族地区700个县,人口占中国16%—17%,却集中了中国50%以上的贫困人口,并且还在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原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贫困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梦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是56个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享改革成果。从理论逻辑到现实需要,都必须解决好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这是甩掉千年旧梦的起点。建议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优先考虑,给予更多关注。”民族地区扶贫核心是关注人
  “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应该认识到是持久战,甚至是拉锯战。”吴仕民认为,民族地区贫困的主客观成因是自然条件艰苦。象溜索这样的过河方式,是经济落后、环境艰苦与交通不便的见证。在一些民族贫困地区,这样的交通方式现在还在持续。交通尚且如此,教育、医疗等更无从谈起。
  吴仕民认为,反贫困的核心是要关注人,关注自然对贫困人群精神状态的影响,对心理健康的损害。“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次意外事件、干旱、生病导致返贫都说明反贫的艰巨性,从发展的角度讲更是任重道远。中国边境线有19000公里在民族地区,边民的富裕决定边境的稳定。”现阶段减贫攻坚要有新思路
  政府及社会各界在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如何在坚持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思路,吴仕民给出五点建议。
  一是目前标定贫困仅仅关注收入作为贫困的底线标准,是远远不够的。人的需要除了吃饭穿衣还有很多,在界定筛选扶贫目标时,应扶智扶志结合,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兼顾,统筹考虑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二是开发式扶贫,当前盯住的还是经济收入标准。应把普九、大病统筹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脱贫目标通盘考量,把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脱贫效果考核。
  三是把扶贫放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利用好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契机,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让大量贫困的人群直接进到城里,改变原来的生活环境。
  四是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上为当地反贫困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资源富集,资源开发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各种措施可以通过直接补贴、创造就业、衍生产业等方式造福地方。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企业与地方民生的关系,利益格局要进行微调。
  五是更多地关注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的发展问题。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标准,民族地区应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