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存款15年首降”是一出苦肉计

发布时间:2014-11-17 9:01:3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字体:

  有报道称,银行尽量要求客户把存款改成理财产品。某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上月末该行总行向分行曾下发严厉通知,要求严控季末存款增长,否则追究分行行长的责任,“当时各分行行长压力肯定很大,不但不敢主动去拉存款,而且尽量要求客户不要在季末存入大额存款,如果非要存入,则建议他们通过买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变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存款总额下降,但银行的总资产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换句话说,银行并没失去什么,存款只是被变成了另外的形式。这是理解此次“存款15年首降”的关键。

  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的三季报是禁止“冲时点”新规出台后首次亮相的成绩单,用9月末没有冲时点的正常数据与6月末冲时点后的疯狂数据对比,才得出大幅下滑的结果。因此这一现象不具有代表性,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一份账本

  减万亿存款 存贷比亮红灯

  银行业存款总额15年来首次下降,到底是个什么情形?

  据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三季度存款比二季度下降1.5万亿,降幅1.97%。较2013年末的70.42万亿元,增幅仅为7.38%。其中,有13家银行存款减少,而去年同一时间段,仅两家银行遭遇负增长,存款总额下降在近年来还是首次出现。

  而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三季度的存款为112.7万亿元,减少了9500亿元,银行业存款在第三季度出现至少自1999年以来的首个季度下降。

  存款流失直接导致银行业的存贷比,逼近监管红线。截至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本外币合计口径存贷比高于今年中期。共有10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超过了70%,其中的6家银行更是超过了73%,逼近了监管红线。

  从存款结构上看,流失率最高的是“个人活期存款”,交通银行三季度个人活期存款流失471亿元,与半年报相比下降了8.38%;而南京银行个人活期存款流失比例最大,其三季度流失了47.65亿元,环比下降了25%。三季度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个人活期存量流失率也达到19.12%和12.36%。

  中国证券网报道,上市股份制银行三季度末存款数据显示,8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在三季度末存款余额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下降,并且其中几家银行下降规模在千亿以上。

  中信银行是这8家银行中季末存款规模环比下降最大的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客户存款总额为30532.13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5.14%,而到三季度末,该行客户存款规模为28757.25亿元,较年初只上升了8.45%,三季度末时点存款规模下降了1774.88亿元,存贷比环比提高4.2%至73.6%。

  其次是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客户存款总额为34207.48亿元,而到了三季度末,该行吸收存款规模为32655.2亿元,季末时点存款规模下降了1552.28亿元。这使得其存贷比上升3.9%,至73.0%。

  季末下降规模较大的还有浦发银行,该行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7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93%,而三季报则显示,该行三季度末本外币存款总额2.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1%。从季末时点规模来看,存款规模下降了约700亿元。

  光大银行也不例外,半年报显示,该行截至6月末的存款余额为17962.82亿元,而到三季度末,该项数据为17282.79亿元,三季度末时点存款余额下降了680亿元。

  兴业银行的则半年报显示,该行存款总额为22465.22亿元,到三季度末,该行存款规模为22052.28亿元,季末时点存款规模下降了412.94亿元,环比下降了1.8%。兴业银行在压缩9月末的存款规模之前,还主动控制了资产规模增速,通过降低同业资产摊薄,保持净息差超预期增长。数据显示,该行第三季度同业资产减少953亿元,环降8.0%。

  华夏银行三季度末存款规模环比下降了238亿元,民生银行三季度末存款规模环比下降了228.87亿元。

  一纸通知

  禁“冲时点” 央行施重典

  这次银行业存款总额15年首降,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存款下降从去年就开始了。”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记者,“存款减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影子银行(表现为理财产品等)未能得到良好监管,理财产品收益高达5%,再加上通胀率,如此高的收益吸走了许多资金。另外,刚性兑付也没被打破,大家都认为理财产品很安全,国企等由政府做后盾的资金拥有者,愿意为影子银行托底。”

  那为什么是第三季度才出现“首降”呢?某民营银行管理者透露,这次数据显示存款首降,主要是因为9月出台的存款偏离度管理办法,对超过3%以上的偏离度惩罚过于严厉,导致银行在季末冲存款时点的冲动大大降低。

  他所指的“季末冲存款时点”,是中国银行业主要由国有银行主导导致的“中国特色”。一到季末、年中和年末,各银行为应对考核和做出漂亮的报表,使出各种手段拉存款,让存款数瞬间飙升,次月又如潮水般退去。这种“冲时点”的怪象从2008年以来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在全世界都极其罕见。

  2014年开始,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基本呈现上月涨、下月跌的“人造波浪”:1月末存款比上年末减少0.94万亿元;3月末存款比上月末增加3.66万亿元,4月末即环比减少0.65万亿元;6月末存款比上月增加3.79万亿元,7月末环比再次减少1.98万亿元。

  记者采访多家银行的内部人士,几乎无一例外都告诉记者,此次所谓“银行业存款总额15年首降”,不过是因为9月出台的存款偏离度管理办法,央行要求的超过3%以上的偏离度,各大银行为了完成该指标,暂时做出的调整而已。“过了这波,未来存款数据还会回来的。”某存款损失最严重的银行,很坦然地告诉记者。

  他们所指的“对超过3%以上的偏离度惩罚”,是指9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和央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就是针对冲时点问题的,“指导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评制度,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约束存款‘冲时点’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设置月末存款偏离率指标,并根据历史数据及测算情况,要求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该文件规定,月末存款偏离度=(月末最后一日各项存款-本月日均存款)/本月日均存款×100%。

  存款偏离度是什么?一般认为,为了约束银行业金融机构拉存款“冲时点”行为,监管机构拟推出存款偏离度监管指标,以此来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银监会一直在围绕存款“冲时点”的问题进行监测,也将存款从月末统计上升为存款的日均统计。

  一个对策

  挤走高息存款 转为理财产品

  风声紧,银行宁愿存款减少,也不愿撞在“严查严打”的“枪口”上。 “如果你恨一家银行,就在每月最后一天给她存钱”,这是网络上,针对银行被银监会上了一道“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紧箍咒之后的调侃。

  “某些银行今年的策略是挤掉水分,所以它的财报会看起来‘流失’了大量存款,而银行业整体而言,减少的那部分存款,正是银行自己努力挤掉的存款,尤其是需要支付高息的部分。”一位银行高管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尽管,银行存款减少是大势所趋,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银行自己也是推动存款减少的主要力量。

  或者,银行主动将存款转为理财产品。某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上月末该行总行向分行曾下发严厉通知,要求严控季末存款增长,否则则追究分行行长的责任,“当时各分行行长压力肯定很大,不但不敢主动去拉存款,而且尽量要求客户不要在季末存入大额存款,如果非要存入,则建议他们通过买理财产品的方式来变通”。

  “很难想象银行业者在9月的中下旬里到底有多窘迫,但严厉的存款偏离度考核新规在一夜之间就得到了坚定执行,他们行动的态度与结果应该会让监管层比较满意。”媒体评论称。

  禁止“冲时点”的文件明确禁止8种拉存款的手段,对于月末存款偏离度超过3%的银行,银监会规定,自下月起连续暂停准入事项3个月以上;对于一年之内月末存款偏离度两次超过3%的银行,适当降低其年度监管评级。对于月末存款偏离度超过4%的银行,将面临更严重的惩罚。

  在铁腕的行政压力之下,该行有效地实现了季末存款规模的环比下降,成功地实现了日均存款的健康增长。“起码,存款偏离度这个指标是达到了”。

  一出苦肉计

  央行有要求 地方也有要求

  央行的要求算是达到了,但商业银行的苦衷被放大了——存款规模的下降,直接将银行逼向了存贷比上限。

  截至2014年9月末,建行、交行存贷比分别为72.02%、73.92%,逼近75%监管上限。存贷比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就会想法提高存贷比例,因为存款需要银行支付利息,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根据《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目前商业银行存贷比限定在75%以内,以保证银行不会过度放贷引发金融危机。

  于是问题环环相扣:为了避免银行应付“存贷比”而“冲时点”揽储,银监会规定了“存款偏离度”,而为了应付“存款偏离度”,银行要求取消存贷比。

  其实取消存贷比限制的呼声由来已久。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2014年4月的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就强调了存贷比的诸多弊端,甚至损伤实体经济。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依然受到贷款/存款不得超过75%的限制,所以为了能贷出去更多款,银行必须在财务报表上,展现出足够多的存款。

  中行原副行长王永利也指出,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的目的是保贷款的较高增长,特别是作为上市公司的银行,按照规定需要每个季度披露一次信息,因此银行在季末冲时点,而非每个月末都冲时点。

  那么,取消存贷比就能解决问题吗?会否摁下葫芦浮起瓢?

  “银行业毕竟是国有为主,监管部门与银行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相互配合。银监会对银行的各种监管,只能是行政上补缺补漏,无法根本上解决,容易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这是体制本身决定的。”某经济学家告诉记者。

  某银行负责贷款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我不愿意放松存贷比,慢慢就成次贷危机了,很多银行会爆掉,而且存款少了,也做不好贷款。”

  他解释说,“取消存贷比,存款就会流到理财产品,因为银行没有了吸收存款的法定约束力。而只有扩大存款规模,才能多放贷款,一旦存款流向理财产品,企业贷款的代价就会更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存款减少万亿,银行总资产却没有太大变化,减少的存款很大程度被变成了理财产品,或者说是沈建光所指的影子银行系统。

  因此,在银监会明确禁止的手段中,银监会也特地强调,“禁止通过理财产品倒存。理财产品期限结构设计不合理,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将理财资金转为存款”。

  该客户经理说,取消存贷比其实对理财客户也不利。“没有存贷比限制,银行就发收益低的理财。你看看五大行邮储行的理财,比股份行小城商行的至少0.3%至1%左右。因为他们存款多,邮政储蓄银行存贷比20%不到,五大行60%至70%,股份行小城商行70%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存贷比已经渐渐在失去真实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作用。然而,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在署名文章《我国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四》中表示,存贷比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流动性指标,因而存贷比的存废问题不是一个流动性管理问题,而是信贷管理问题。

  沈建光也告诉记者,“在取消存贷比之前,必须将影子银行的监管进一步落实,因为一旦商业银行不受存款与贷款比例的约束,流向影子银行的资金可能进一步增加,放贷、吸收资金的风险都将加大。”

  正如沈建光担忧的,王兆星也表示,取消信贷比首先需要回答3个问题:包括放弃存贷比监管后,资本等监管指标和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能否有效约束信贷扩张?是否允许不同业务模式的商业银行存在和鼓励市场细分?新的流动性指标,如净稳定资金比例能否有效填补取消存贷比指标后留下的空白?

  王兆星认为,如果对这3个问题都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才可以放弃将存贷比作为“监管指标”,而遵循国际惯例将其列为“监测指标”,进一步放松管制,释放金融活力。

  沈建光说只要管理好了影子银行,取消存贷比就不需要过分担忧,“目前已经放松了存贷比,而取消存贷比需要修改《商业银行法》,2015年应该会通过实施。由于商业银行存款入库央行的比例是20%,所以存贷比最高也不会超过80%。”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6651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