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教育改革通往均衡之路

发布时间:2013-8-30 5:22: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 【字体:
    “在家上学也应该是一种教育的选择。”家住北京望京社区的赵女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按照《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不过,自由职业者赵女士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在校读书”,而是选择家庭教师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许多家长如赵女士一样让孩子“在家读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显示: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选择了“在家上学”。调查显示,这批“在家上学”的学生中超过六成为4岁~10岁的低龄儿童。
    虽然目前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均呈现良性发展,但“在家上学”现象无疑还是反映出一些家长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失望,应该引起关注和反思。
    1.8万学生的“逃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调研发现,被调查实施在家上学的家庭收入主要集中在月收入2万元以下和5万元以上高低两端,其中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家庭最多,占56.73%。在时间投入上,多数家长认为父母不需要全职。
    在这些受访的家庭中,曾经在传统学校学习,后来从传统学校中转出来的孩子占62.01%;当中,又有51.23%的孩子是在幼儿园小班到一年级之间开始不在传统学校上学。而一直在家上学的孩子不足四成。
    “我的孩子一直在家上学。最主要还是教育理念有所不同,总觉得孩子从学前教育就开始攀比,太累了,我们想让孩子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现在,孩子除了上正常的家庭教育科目,我还希望他能释放天性,热爱生活,尊重大自然。”赵女士表示。
    调查显示,一些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由此可见,超过九成学生放弃传统学校教育的原因与学校的教学问题有关。
    报告显示:有八成多孩子表示喜欢“在家上学”的学习方式,其中表示“非常喜欢”的孩子有43.02%,表示“比较喜欢”的则有38.55%。不少家长认为,“在家上学”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处于中上水平,因此,多数家长在孩子高中毕业后,准备让其选择“出国留学”。
    “在家上学”并不常见,根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685.76万人,九年义务阶段在校生14458.96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4595.28万人,相比这些庞大的数据,1.8万人并不足为奇。
    数量虽少,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童话作家郑渊洁,自编童话教材,教出了一个成功的儿子郑亚旗。
    不过,“在家上学”的教学质量、监管等问题都是社会普遍担忧的。尤其是按照《义务教育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在家上学”社会舆论则将这一现象称为对学校的“叛逃”。
    从满足受教育者多元教育需求、个性化教育出发,我国有关部门有必要认真对待‘在家上学’的实际需求,立法保障‘在家上学’的规范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
    9次减负
    “我们也有妈妈的微信圈,聊得最多的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坦诚地说,我是被孩子们的累与苦吓着了。上完学校的课,回到家就做作业,还有家庭教育,周末,这些孩子几乎没怎么休息过。”赵女士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对1999年以来学生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十年来中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在“学习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
    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家庭教育支出大约占家庭收入的三成,年平均费用为8754.4元,而用于课外班等各种扩展性教育支出的年平均费用为5862.8元,约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67%。
    近日,教育部针对其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正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规定》中,规定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考试方面,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真正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
    据不完全统计,这已是第9次减负。
    “但愿不是越减越重,一到三年级不考试,小升初呢?家长还不是得给孩子加负担。分数,是越不过去的坎。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这些竞争中,分数一直将伴随着孩子的青春,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从小不努力,不拼搏,可能会顺利吗?”赵女士感慨说。
    “真正让学生的负担减下来,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缓解择校热,同时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熊丙奇说。
    我国上世纪50年代建立重点学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中小学校,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尖子人才。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之后,这样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已经过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多次重申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这些文件其实都没怎么落实。”家长徐女士告诉本报记者。
    徐女士的女儿今年小升初,虽然有对口学校,徐女士最终还是想了办法,将女儿弄到了北京一所知名的重点中学,但进去后并不轻松,女儿假期必须学习,应对重点班的考试。
    “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的寻租利益,比如乱收费。”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
    去年,教育部发布《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继多次强调治理小升初乱象的决心后,第一次对择校比例提出了量化的治理目标:三年内实现跨区择校生源不超过10%。并再次重申:禁止学校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严禁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等。
    教育均衡性是根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义务教育的不均衡性,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国较大的城乡发展差距所导致的。
    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为解决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国家在教育均衡性发展层面已推出诸多措施,比如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办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改革与推进程度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当地政府是否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熊丙奇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关键在两方面,一是增加义务教育投入,二是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从锦标主义思想主导资源配置转为以均衡为首要责任配置)。
    说到义务教育投入,不能不提教育投入。
    从1994年以来,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增加,从2.44%逐步增加到2010年的3.66%。2012年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达到4%。“但教育投入的结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2009年,中央本级直接教育支出加上对下级政府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占全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左右,其中中小学约占16%,高等学校约占44%。
    一些专家认为,相对而言,高校比例还是大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应加大。”
    近些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也有所改变,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例,2012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坚持加大投入与加强管理并重,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865.4亿元。
    为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82亿元,继续对已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地方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解决较好的地方给予奖励支持。
    熊丙奇认为,加大投入的核心还是改革教育投入和拨款体系,由政府主导教育拨款,变为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决策、监督政府拨款,如果有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预算,那么,公众就会在制定预算时,综合考虑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不同意把资源集中在少数优质学校,同时,政府也不能再想怎么拨就怎么拨。
    这虽然为教育的均衡性彻底打开了通道,但意味着政府要放开财权,这样的改革势必需要时间。
    与此同时,改革中高考制度,按照国家教改规划所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打破一考定终身,推进考试和招生分离,探索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
    这些改革思路都在摸索之中,但实施起来多少有点“变味”的感觉。
    以“自主招生权”的扩大为例:2003年,按照教育部的最初规定,高校自主招生的人数不能超过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数的5%,不过,到了 2009年,“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个别学校的自主招生比例甚至达到了30%。但近几年的“高校联盟”的自主招生更多还是被贴上了“抢生源”的嫌疑。
    “改革是要求政府教育部门实施一系列放权,把考试组织评价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把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熊丙奇认为。
    当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尽管这一措施受到一些人的“调侃”,但也有学者认为,一人一号,或许可为未来的异地高考以及自主招生权的扩大打下很好的基础。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524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