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发布时间:2013-7-9 8:38: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体: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是全球储蓄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最大。2005年至2010年,中国的投资增长率占全球近一半。从全球储蓄份额来看,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占全球近一半,其中中国又占据发展中国家的近一半。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中国的投资驱动似乎到了尽头。从下列图表中可以看出,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近几年已经增长乏力。投资驱动遇到瓶颈,增长速度将回落。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上海金融实体化面临新机遇

  CFP图

  编者按:

  早在2012年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其召开的第一次上海市金融形势分析会上,就要求在沪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必须符合实体经济需要,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为了呼应主题为“金融改革开放新布局”的《2013陆家嘴论坛》,日前,上海浦东金融青年联谊会与国际金融报社联合举办主题为“国际分工新变化与上海金融‘实体化’新机遇”的第八次《浦东金融青年主题茶话会》。

  与会专家复旦大学亚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以后形成的外需拉动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互补关系十分强健的亚洲生产网络,在2008年后亚洲分工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他认为,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生产的引导者,中国和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继续引领全球的生产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而知识型和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勃兴是关键,但到目前为止,以中小企业为中心的金融支持却显得不足。因此,上海金融“实体化”的本质是发展产业金融,发展产业金融是王道,也应该是上海金融“实体化”的真正入口。

  国际分工新变化

  全球经济增长趋势

  其一,全球经济不再依赖欧美消费者,更多地转向中国投资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开始超过高收入国家。

  其二,便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需价值链的高端递进。从增长趋势上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增长趋于同步,发展模式也很和谐,都是以实体为本,金融为辅的模式。

  中国作用

  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生产的引导者。分析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图可以看出,中国领导了世界的生产。

  深化价值链意义重大

  对价值链的研究,可以使各国更好地理解比较优势,有利于国际分工以及从中获益,为全面认识经济变化的原因提供帮助。

  通过对中日产业链分工的研究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加盟WTO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出口贸易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随着价值链的深入,除了最终消费以外,零部件等中间品的出口也快速增加,可以说享受到了GVC扩大的利益。

  而与中国相比较,日本的中间品出口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GVC的扩大,但净出口表现的负面影响,显示出日本没有充分享受到价值链分工所带来的正面效果。

  产生这种差别原因是:中间品的生产向海外转移,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日企转向本地采购的倾向扩大。中国和东盟各国零部件供应能力的上升,日本国内制造业生产率低迷导致其竞争力削弱等。而导致后者的,是日本在FTA、EPA等领域的举棋不定,亚洲经济制度一体化步履缓慢。

  从长远来看,中国,日本以及亚洲各国的产业格局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区域“内需”及“外需”的扩张都需要进一步推动价值链分工的深化。因此需要寻找价值链高端递进的方式,而中小企业的技术合将作为中心。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过程中的日本企业特征是:大企业生产率上升,中小企业低迷徘徊。具体而言,日本的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活力的主导者,而其中的中坚企业大多拥有专利和难以代替的技术,是优良零部件提供者。而在日元升值、高法人税、自贸区对应迟缓等“六重苦”的重压下,具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却出现加速向海外转移的倾向。

  但日本的中小型出口企业数仅仅占日本全国的中小企业数的2.8%(2009年),而有海外投资的仅仅占1%,且多为劳动密集型,这导致,日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差异,并影响了日本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种解释是价值链分工导致大企业转移到海外,导致其国内生产缩小,意味着经济整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停滞。那么,海外日企是否应该回归日本呢?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企业的新动向是,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开始转移到东南亚。另一方面,瞄准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的日本企业加速进入中国。投资领域从第二次产业向咨询,财务分析以及研发等第三产业变化。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仍然是亚洲国家的主要投资目标。

  因此,中国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合作双赢,分歧同损。为保障区域内产业链的自律性调整和升级,实体经济发展才是王道。区域“内需”及“外需”的扩张都需要进一步推动价值链分工的深化。

  趋势展望

  经济“转型”需要提升产业链的技术含量。预计未来的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会持续下行。因此,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必须转型。过去二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制造业,廉价劳动力以及资本投入,形式上主要是引进来和对内FDI(对外直接投资),这些措施让中国的GDP呈现两位数增长率,但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即以服务业为中心,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追求绿色经济,同时放松金融抑制。这些措施会让GDP增速回落,大约在6%左右。

  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金融市场化是中国持续增长的保障。

  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功能定位

  不同的发展模式拥有不同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一共分为三种,分别是资本市场型、银行支配型和中央政府型,而中国的金融体系属于第三类。

  具体举例而言,英美是资本市场型。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运营积极参与股市,企业的融资以及收购行为也利用股市等市场。德日则是银行支配型。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德国1990年代开始向资本市场温和转型,2000年后,投行取代商业银行。日本仍然处在转型中。法国类似于中国,金融体系从属于中央政府。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向资本市场转型。

  金融实体化的本质是发展产业金融

  目前,金融的发展模式上主要有两种,产业金融和商业金融。前者以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日本和德国模式。日本产业金融模式是以主办银行制度为特征的,德国产业金融模式是以综合银行制度为特征的。后者是以满足储蓄者的投资效用为主要功能的金融体系,而金融实体化的本质是发展产业金融。

  在过去的20年,新兴国家在吸收发达国家的FDI(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过去的20年中国本身的资本缺乏,是借外资FDI发展的典型代表。2000年FDI总额为470亿美元,2011年达到了1160亿美元(美国为最多)。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突然看到一个事实,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在危机面前是显得如此无助。

  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日本量化宽松,鼓励制造业回归,也增强了银行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中介功能,而中国,既往模式限制了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中小企业的勃兴来支持。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产业金融主要就是以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为主要功能。因此发展产业金融是振兴中小企业,金融实体化的本质所在,也是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大势所趋。

  此外,依靠强大的金融活动来调动储蓄过剩部门的投资活动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金融业的开放及市场化,相信外资将会更多地活跃在中国的金融领域。

  发展产业金融是王道

  中国和亚洲的一体化将继续引领全球的生产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而关键是技术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的勃兴。然而,如今的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多重课题,比如金融的银行的中介功能缺失(主要指严格的担保条件等)、外部环境影响融资需求等。因此发展并弥补指向型中小企业的金融缺口势在必行,发展产业金融是王道。

  产业金融主要就是以满足生产者的融资需求为主要功能。当然,产业金融的顺利发展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如软硬基础设施的普及(会计制度,人员的充实,审查,担保,登记等制度信息的充实和公开)、强化金融机构的审查和监控功能(审查,跟踪监控,风险管控,经营支援等)、信息非对称性的对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工具的开发以及信用评级和财务风险分析能力的提升)等。

  此外,还需要强大的金融服务支持,产业金融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供应链上下游的关系,更需要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高度,锁定内外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但最终需要市场化,及民间金融的正当化和发展,需要建立有效和有序的竞争机制,软性基础建设—企业信用评价以及财务风险评价工具的开发和普及能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关键问题。另外,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也可以为中国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191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