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制造振兴解码
编者按
2003年10月5日,《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简称11号文件)正式公布。自此,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今年3月,在11号文件公布实施的第十个年头,国务院又正式批复《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其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高度重视。近日,中国经济时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实施10年之际,派采访组赴辽宁,对其重大装备制造业、新兴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进行深入采访,今天开始将陆续发表对典型企业调整升级的报道,以求反映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的经验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辽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敬请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韩丛 张焱 张征贾晓东
“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沈阳”,沈阳人的日常唠嗑儿,道出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中沈阳这座城市的分量。
作为中国东北第一大城市、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之一,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它曾经与其他东北重要城市一起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在这里,集聚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如北方重工、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等大批大型国有企业,振兴战略实施的十年使这些老国企焕发了青春。
哪里有重大装备,哪里就有沈阳制造
在沈阳,上世纪90年代工人“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啥时候发工资不知道”的“工人度假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2002年的“东搬西建”及其后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企业兼并重组,工资待遇的普遍提升……6月17日至20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的一些国有企业表示,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在国内,而是类似西门子这样的国外大企业。在国内,沈阳机床、沈鼓、特变电工等企业早已成为行业领导者,甚至是标准制定者。
在北方重工,其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晓东向记者重点介绍了一个“庞然大物”——泥水平衡盾构机。作为地铁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它由将近10000多个零部件组成,直径为8.5米,长约110米,而生产一台这样的机械要用将近半年的时间。
难怪有媒体评论,“哪里有重大装备,哪里就有沈阳制造”。记者采访了解到,类似盾构机这样的大型机械制造在沈阳司空见惯。据了解,盾构机之外,只北方重工一家涉及的重大装备制造就覆盖煤矿、隧道工程、装卸、铸锻等领域。在鼓风机、变压器等行业,大型机器也同样不少见。
重大装备并不只因其“大”而受到追捧,更值得一提的是其“重”。在西气东输、核电站、航母等关系国家安全战略等领域,沈阳制造的重大装备无处不在。
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苏永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做的西气东输压缩机组,去年以前都是进口,自打我们能自主生产之后,就能够保证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了,要是遇到战争情况我们就不怕了。 ”
掌握鼓风机核心尖端技术也让国内企业受益颇多,据了解,在沈鼓掌握核心技术之前,一套技术进口价格在3亿元左右,如今已降到1亿—2亿元。苏永强介绍说,“中石油、中石化有领导告诉我,有沈鼓在,我们敢跟老外说不,没有沈鼓我们伸着脖子让老外宰。 ”
沈阳路径——技术创新才能振兴
工业立市,装备当家。作为沈阳工业的重中之重,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振兴不能用“蛮劲儿”,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不能落伍。
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曾对某媒体记者表示,“就是要在和世界强手掰腕子的过程中追赶上他,谁强,我们就瞄准谁! ”沈阳机床副总经理孙纯君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技术创新是沈阳机床成功发展的秘密,也是企业这么多年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的不二之路。 ”
据介绍,目前国内高端机床主要仍靠进口,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高精的智能数控机床已经成为机床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市场总量增长迟缓的情况下,高精度、智能化数控机床的市场份额上涨,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消费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数控机床必须向高速、精密、智能和绿色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走访中发现,沈阳各大国有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除沈阳机床之外,沈鼓集团曾经一度提出对技术创新投入基本不设上限,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并将创新产业化。
沈鼓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佟立臣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要瞄准国外最强的,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曲道奎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尤其是重工企业,要想居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和产业的上游端,就必须在技术方面下功夫。 ”
据记者了解,沈阳机床、沈鼓集团、新松机器人等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与实际效益。
在提及企业效益问题时,曲道奎对本报记者说,“你太小看我们了! ”佟立臣则告诉记者,“2005至2008年沈鼓每年实现增长近40%,即便有2008年金融危机还实现了54亿元到86亿元的跨越,目前沈鼓一直在增长,只是快慢的问题,因为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
沈阳思维——改革也要创新
作为国内诸多大型国企的聚集地,沈阳在践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同样注重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
苏永强在总结沈阳国企近年来的发展进步时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依托于四个方面,技术自主创新、管理创新、人才体制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
以沈阳机床为例,作为沈阳机床的一把手,关锡友注重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目前沈阳机床已在中层推行职业经理人和年薪制。注重管理创新、提高员工待遇的同时,关锡友个人特别喜欢研究苹果等世界级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并尝试将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其下属员工认为,“关总思路很活。 ”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体制、机制创新已在沈阳各大国企中逐步推进。苏永强告诉记者,“老国企的那种僵化体制,我认为这十年基本打破了,为什么?因为你再这样僵化下去市场是不接受的,你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市场逼着你改,老外逼着你改,员工也逼着你改。 ”
在沈鼓与中科院、高校等加强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探索的同时,苏永强强调,“作为企业,所有的工作都得围着经营转,就算工会也得围着经营转。 ”
针对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激发员工积极性这一问题,苏永强向记者表示,一方面要在人才机制方面有所创新,一方面还要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老板”是谁,“老板是共产党,这个概念太模糊了。 ”
如何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老板”是谁?这对国有企业而言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之外,转企改制或许是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工会副主席魏东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公司内部提倡“不养懒人、创造与分享”的氛围,让广大员工找到归属感的同时,也注重激发年轻人的潜力与活力。
据了解,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前身为沈阳变压器厂,2003年实现企业改制,被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其转企改制确有成效,在改制十年内,沈阳变压器集团收入增长近17倍。
魏东还举例说明转企改制之后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国企传统体制下,逢年过节员工要去领导那里拜访,现在就不用,大家就是简单的工作伙伴关系。关系简单了,精力集中于业务,效益也提上去了。
在沈鼓集团,苏永强则向本报记者强调,不论老板是谁,都要让员工看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行改革方面避免更大程度的冲突。此外,要始终将员工的薪酬作为关键问题去解决。
2003年10月5日,《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简称11号文件)正式公布。自此,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今年3月,在11号文件公布实施的第十个年头,国务院又正式批复《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其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高度重视。近日,中国经济时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实施10年之际,派采访组赴辽宁,对其重大装备制造业、新兴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进行深入采访,今天开始将陆续发表对典型企业调整升级的报道,以求反映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的经验以及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辽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敬请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韩丛 张焱 张征贾晓东
“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沈阳”,沈阳人的日常唠嗑儿,道出了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中沈阳这座城市的分量。
作为中国东北第一大城市、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之一,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以重大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它曾经与其他东北重要城市一起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为建设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在这里,集聚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如北方重工、沈阳机床、沈阳鼓风机等大批大型国有企业,振兴战略实施的十年使这些老国企焕发了青春。
哪里有重大装备,哪里就有沈阳制造
在沈阳,上世纪90年代工人“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啥时候发工资不知道”的“工人度假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2002年的“东搬西建”及其后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企业兼并重组,工资待遇的普遍提升……6月17日至20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的一些国有企业表示,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在国内,而是类似西门子这样的国外大企业。在国内,沈阳机床、沈鼓、特变电工等企业早已成为行业领导者,甚至是标准制定者。
在北方重工,其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晓东向记者重点介绍了一个“庞然大物”——泥水平衡盾构机。作为地铁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它由将近10000多个零部件组成,直径为8.5米,长约110米,而生产一台这样的机械要用将近半年的时间。
难怪有媒体评论,“哪里有重大装备,哪里就有沈阳制造”。记者采访了解到,类似盾构机这样的大型机械制造在沈阳司空见惯。据了解,盾构机之外,只北方重工一家涉及的重大装备制造就覆盖煤矿、隧道工程、装卸、铸锻等领域。在鼓风机、变压器等行业,大型机器也同样不少见。
重大装备并不只因其“大”而受到追捧,更值得一提的是其“重”。在西气东输、核电站、航母等关系国家安全战略等领域,沈阳制造的重大装备无处不在。
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苏永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做的西气东输压缩机组,去年以前都是进口,自打我们能自主生产之后,就能够保证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了,要是遇到战争情况我们就不怕了。 ”
掌握鼓风机核心尖端技术也让国内企业受益颇多,据了解,在沈鼓掌握核心技术之前,一套技术进口价格在3亿元左右,如今已降到1亿—2亿元。苏永强介绍说,“中石油、中石化有领导告诉我,有沈鼓在,我们敢跟老外说不,没有沈鼓我们伸着脖子让老外宰。 ”
沈阳路径——技术创新才能振兴
工业立市,装备当家。作为沈阳工业的重中之重,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振兴不能用“蛮劲儿”,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不能落伍。
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曾对某媒体记者表示,“就是要在和世界强手掰腕子的过程中追赶上他,谁强,我们就瞄准谁! ”沈阳机床副总经理孙纯君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技术创新是沈阳机床成功发展的秘密,也是企业这么多年活下来、并且活得很好的不二之路。 ”
据介绍,目前国内高端机床主要仍靠进口,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高精的智能数控机床已经成为机床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市场总量增长迟缓的情况下,高精度、智能化数控机床的市场份额上涨,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消费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数控机床必须向高速、精密、智能和绿色的方向发展。
本报记者走访中发现,沈阳各大国有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除沈阳机床之外,沈鼓集团曾经一度提出对技术创新投入基本不设上限,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并将创新产业化。
沈鼓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佟立臣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要瞄准国外最强的,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曲道奎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尤其是重工企业,要想居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和产业的上游端,就必须在技术方面下功夫。 ”
据记者了解,沈阳机床、沈鼓集团、新松机器人等企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与实际效益。
在提及企业效益问题时,曲道奎对本报记者说,“你太小看我们了! ”佟立臣则告诉记者,“2005至2008年沈鼓每年实现增长近40%,即便有2008年金融危机还实现了54亿元到86亿元的跨越,目前沈鼓一直在增长,只是快慢的问题,因为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
沈阳思维——改革也要创新
作为国内诸多大型国企的聚集地,沈阳在践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同样注重体制机制层面的创新。
苏永强在总结沈阳国企近年来的发展进步时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依托于四个方面,技术自主创新、管理创新、人才体制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
以沈阳机床为例,作为沈阳机床的一把手,关锡友注重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目前沈阳机床已在中层推行职业经理人和年薪制。注重管理创新、提高员工待遇的同时,关锡友个人特别喜欢研究苹果等世界级公司的经营管理策略,并尝试将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其下属员工认为,“关总思路很活。 ”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体制、机制创新已在沈阳各大国企中逐步推进。苏永强告诉记者,“老国企的那种僵化体制,我认为这十年基本打破了,为什么?因为你再这样僵化下去市场是不接受的,你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市场逼着你改,老外逼着你改,员工也逼着你改。 ”
在沈鼓与中科院、高校等加强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探索的同时,苏永强强调,“作为企业,所有的工作都得围着经营转,就算工会也得围着经营转。 ”
针对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激发员工积极性这一问题,苏永强向记者表示,一方面要在人才机制方面有所创新,一方面还要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老板”是谁,“老板是共产党,这个概念太模糊了。 ”
如何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老板”是谁?这对国有企业而言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之外,转企改制或许是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作为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工会副主席魏东向本报记者介绍,在公司内部提倡“不养懒人、创造与分享”的氛围,让广大员工找到归属感的同时,也注重激发年轻人的潜力与活力。
据了解,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前身为沈阳变压器厂,2003年实现企业改制,被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其转企改制确有成效,在改制十年内,沈阳变压器集团收入增长近17倍。
魏东还举例说明转企改制之后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国企传统体制下,逢年过节员工要去领导那里拜访,现在就不用,大家就是简单的工作伙伴关系。关系简单了,精力集中于业务,效益也提上去了。
在沈鼓集团,苏永强则向本报记者强调,不论老板是谁,都要让员工看到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行改革方面避免更大程度的冲突。此外,要始终将员工的薪酬作为关键问题去解决。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0677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审计署发布公告 三百多单位挪用套取十六亿节能资金
下一篇:各地出台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
·17个股重回“一元俱乐部” 底部或已不远2013.06.24
·汇金5年来增持四大行 平均收益或为负2013.06.24
·股指加速下跌 等待超跌反弹2013.06.24
·南京“准地王”疑内定央企2013.06.24
·雅戈尔黯然退地王2013.06.24
·重庆连推地王考验市场201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