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5个月儿童的“同情共感”能力育儿经
宝宝:爸爸!把狮子打死,把豹子打死,把老虎打死!
爸爸:为什么打他们?
宝宝:狮子吃牛牛(动物世界中有非洲狮子吃非洲角马,野水牛);老虎吃羊羊。它们是坏人。
爸爸:狮子饿了,还有狮子的小宝宝饿了,不吃牛牛怎么办?
宝宝:牛牛是好人,不能吃。
爸爸:那羊羊也吃草草啊,是不是把羊羊打死?
宝宝:不打羊羊。草草可以吃。
爸爸:草草也是生命呀?
宝宝:草草没有头,没有嘴巴,没有手和脚。草草不是跟我们一样的人。
同情能力,在3岁5个月儿童身上有非常强烈的体现。每当宝宝看到动物世界中肉食动物撕咬捕食对象时,宝宝激动不已,高声叫嚷着要去打那个强者(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花豹、老虎、鬣狗)。这似乎是一种未经训练的能力——同情共感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人类的生存如此重要,以至于必须在幼儿阶段就装备好。为什么?所谓同情能力,乃是一种联系能力。社会性虽不是人类独有,却是人类把这种性状发挥到极致。为什么社会性?NATURE布置给人类弥补个体能力之不足的重大措施,借此,人类通过不同范围的的联合强大起来,并不断强化这一趋势,以至于,今天我们说全球化。如何理解这种联合,最直接的理解是假设个体之前无从联系,来体验个体生存之难。那么如何在个体之间建立联系呢?马上有人想到语言。不错,语言的确是在人际间形成联系的极为重要的工具,但是裸的语言,不伴之以同情共感能力,很可能只是理性的傻子。早在有声音语言和文字发明之前,同情共感能力就在人类对险恶自然环境的适应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情共感能力,起一个方面可以类比与手机之间的蓝牙技术,但蓝牙技术联系的两台手机之间只是信息互通,而缺失了“意向性能力”,更无所谓感情交流。同情共感能力一定生发于更基本的意向性能力,据说这种人类独有的能力发生于幼儿9个月时。真正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是意向性能力,此后,在此基础上装备了同情共感能力,意向性能力的功能扩大不知道多少倍;在以后,装备了语言能力,结果人类的能力更加多维度,水平提高到把一切动物远远抛在后头以至于我们今天会质疑:我们与动物有亲缘关系吗?装备了语言能力以后,如法国革命时期的米拉波所说,“因为我们不用武器战斗,而是进行讨论”,而波普尔完全在本文的意义说,语言使得我们在证伪的道路上用理论的消失替代肉体的消失。
观察宝宝的成长,是上帝给我做一次文化演化的试验回放,给我许多启发。
现在看到大象带着小象的情景,已经不再说那是爸爸带着桐桐了,反而给我纠正,那不是爸爸和桐桐,他们不是人。
最近重新翻阅以前的动物书,把自己比拟为动物,妈妈比拟为动物妈妈,猫头鹰妈妈——猫头鹰宝宝;让人称呼她时务必叫猫头鹰宝宝,不准叫桐桐。第二天,换了,叫羊妈妈-羊宝宝。第三天,换了,叫鸡妈妈-鸡宝宝;接着,丹顶鹤妈妈-丹顶鹤宝宝……如此等等,差不多把动物书上10多种动物叫了个遍。但是我们注意到,凶恶的动物不在此列,如蛇、狮子、老虎、豹子、北极熊,都不在列。对于人际联系的理解,儿童显然首先从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开始,反复体验,推己及人,推人及己。
上一篇:欧元区最新经济数据公布
下一篇:印度小贷从“天使”变成“魔鬼”的经验和教训
·发改委去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高于GDP增速2013.01.11
·全球向多币种储备体系发展 预计黄金需求将增加2013.01.11
·交银预计年初宽松 新增贷款明显增长2013.01.11
·去年融资规模为15.76亿元 2013年流动性继续改善2013.01.11
·2013中国经济奇幻漂流之十大预测2013.01.11
·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201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