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债务膨胀是宏观政策之错

发布时间:2013-4-18 16:11:21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有人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归咎于4万亿大投资的“后遗症”,是不是?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表面看没错。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也确实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加速膨胀的。那为什么还说“不是”?因为,我们必须要问为什么会有4万亿?我的答案是:因为2003年到2008年,外需疯狂,而国内调控压制了内需,结果金融危机出现,外需突然归零,内需不支,而启动4万亿补足内需。这实际是对金融危机之前5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错误的惩罚。

解释一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GDP统计的三种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产法。而被社会普遍使用的是支出法,所谓“三驾马车”。也就是把GDP分解为总投资、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净出口。但是,这些方法都是统计方法,而对经济运行的实际考虑还可以有更多的分解方式。比如,GDP可以被分解为“内需+外需”,还可以被分解为“国有+民营”、分解为“主动需求+被动需求”、分解为“三大产业之和”等等。如果我们懂得这样去灵活地分解GDP构成,那我们就可以明白许多道理。

比如,如果外需高涨,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不许GDP增长过快,或称防止经济过热,那势必发生这样的情况: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根本无法控制外需,而只能作用于内需。2003年到2008年期间中国出现的问题就是这样。美国家庭严重透支消费,这使得中国出口和投资(与出口相关的投资)高速增长,一时间引发中国经济过热的担忧。于是,中国采用紧缩政策压制GDP增速,不许发生过热情况,而国内政策管不到外需,只能挤压内需,其结果是:外需放任,内需萧条。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2008年到现在,外需萧条,中国经济主要靠内需拉动。怎么拉动?4万亿元投下去了,结果GDP出现了12%的增长,太过分了。于是又开始紧缩。注意这时的紧缩,一样是在内需方向发挥作用,但却是GDP的另一种分解方式――国有+民营发生作用。由于4万亿投资主要流向国有经济,所以,当GDP增速被压制的时候,国有部分有政府做背景,根本压不掉,结果就是压民营。正所谓“国进民退”。而“国进民退”的结果是什么?以国有经济、政府投资为代表的“经济被动性增长动力”越来越强,而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经济主动性增长动力”越来越弱。

不仅如此,这个过程恶性循环。当GDP增速被“给定”之后,民营经济越弱,越需要政府投资去经济弥补;而政府投资越大,民营经济越弱。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政府投资对市场的挤出效应。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被扭曲,改革偏离市场化方向,甚至是倒退。

那跟债务扩张、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中外经济的历史与现实都证明,政府投入越大,债务规模越高。欧、美、日如此,中国也不例外。我们单看中国,2008年,当之前长达4年的紧缩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卖地收入锐减之时,中央给出4万亿元政府投资,并要求地方政府配套资本金,地方政府没钱,结果采用了“平台贷”冒充资本金。这一轮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不就是这样实现的吗?

此后,为什么会继续扩张?第一,成本不断上涨的前提下,在建项目所需资金数额会越来越高;第二,在建项目的配套设施需要地方政府自行完成,而项目距离完工越近,配套设施建设压力越大,越需要更多资金。

这还不算。更要命的是第三个原因:中国经济“民间的主动性增长动力”越弱,越需要“政府的被动性增长动力”加强。在此恶性循环当中,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当卖地收入受到宏观调控的压制之时,“平台债务”不高速扩张才怪。

我并不认为地方政府很委屈,更不否认如此债务扩张风险巨大,但如果中央看不到问题的本质,看不到这是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必然后果,看不到这是中国经济恶性循环的必然后果,而是仅仅就债务说债务、就事论事般地解决问题,那我可以断定:不仅债务问题解决不了,反而会将中国经济推下悬崖。

不信?我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