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王福重拯救国人“舌尖上的安全”

发布时间:2013-1-25 9:52:22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李克强说,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群众对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较过去有更高要求,发达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的过程。这个时候,不能自满自足。他要求面对新形势,加强科技攻关和食品监管,确保国人“舌尖上的安全”。

    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教授在《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一书剖析了“食品安全”背后的利益纠葛,指出了政府在食品安全上监管上的失当之举。

    中国的消费者对整个食品行业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拯救中国的食品行业?

    食品工业是竞争性行业,需求大,供给也大。大部分食品生产厂商规模都不大,竞争十分激烈。身处接近完全竞争局面中的食品企业没有定价权,完全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只有那些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成本高于市场价格,就会被逐出市场。食品企业多数各领风骚没几年,很快就被淘汰,旧企业不断倒闭,新企业层出不穷。成本是企业的生命喉咙,企业要扼住这个喉咙。

    食品企业赚钱很难,还得应付各种检查,缴纳各种税费,还有各种捐款,一次也逃不掉。这些都是成本,企业疲于应付,赚钱殊为不易。

    所以,食品企业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压低成本,越低越好。而食品的生产标准越高,品质越好,成本就必然水涨船高,反之,降低标准,成本也会降低。企业从材料的购进、生产流程的设计、物流和保鲜过程都要斤斤计较,能省就省,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形同虚设的监管

    食品生产和制作的一大特征是信息不对称,生产者知道自己的产品有没有问题,消费者却不知情,除非消费者是某些领域的专家。即使食品有质量问题、有安全隐患,消费者也无可奈何。制造有毒有害食品,也是技术性的工作,不是外行能做的。三鹿知道自己的奶粉中有三聚氰胺,消费者凭简单的经验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如何检测地沟油是技术难题,可以说是高科技。

    企业固然知道信誉的重要性,知道没有信誉会遭到消费者的抛弃,但是,它们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不是改进产品的品质,因为那样可能进展太慢、成本太高,既然大环境如此,别人都不认真,凭什么我还傻傻地认真?于是,它们选择了通过作秀取得荣誉。

    那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呢?奶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市场失灵的领域,正是政府有所作为的领域,政府必须负起监管的责任来。任何国家和地区,包括实行最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中国香港地区,都有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监管的作用是强制企业披露信息并惩罚犯规者。

    中国的食品监管政府机构很多,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的法律法规依据也很健全,如《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等等,还有各部门发布的相关的规定、条例、办法,更有每年大量的会议、文件和通知等。问题在于,法规虽然健全,奈何监管形同虚设,而且说形同虚设。

    要想让食品企业有信誉,保证食品安全,至少需要这些企业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企业不良信息必须能及时被发现,这需要构建全社会的信息交流平台,只有监管部门是不够的。现有的监管机构是各管一段,互不沟通、配合。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按照目前的体制,食品安全监管的分工是:卫生部牵头,农业部主管农业生产源头,商务部、工商总局主管流通与市场,质检局主管加工。但实际是无人能负责,无人愿意负责。有了成绩,每个部门都认为有份、争功,出了问题,正好可以用各管一段、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借口来推诿,这就给食品企业提供了“作案”的缝隙   

第三方检测机构非常重要,食品安全不安全,必须以科学的检测为依据,单单依靠政府的检测机构是不够的。因为政府检测机构不过是例行公事,检测是定期、定量的,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更不用说,它们还可能受到其他机构的干扰。专业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随机地检测本行业产品的质量,并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做出购买决策。根据国外的经验,第三方机构可以是政府资助的,也可以是民间自发的。

    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小觑,政府部门并不熟悉企业的技术、流程和品质,行业协会则是内行,行业协会可以弥补企业和公众之间,企业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鸿沟。

    消费者参与监管是各国的通例。消费者定期去企业、科研机构、监管机构参观,获得直接信息,也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披露企业不良行为的重要力量。现在,监管部门也会组织消费者活动,但是,安排的痕迹太浓,走过场居多,基本无效。

    第二,企业不良信息必须能够传递出去。企业都在意信誉,害怕坏事出门。如果违法违规信息不能及时被披露出来,只是内部处理和通报,那企业就不受约束了。让公众知道不良企业的相关信息,让它们声名扫地,这样它们才会在意食品的安全,谨守法律。这其中,媒体的作用是重要的。中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不是由监管部门发现,而是由媒体率先披露的,这一方面说明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也说明第三方监管的必要和不可小觑。只有发动更多力量参与,企业食品安全的违规行为才可能无所遁形。

    第三,不良企业应该得到惩罚。如果只是信息被披露了,也传递出去了,公众也知晓了,可是,企业并没有得到惩罚,或者惩罚的力度不够,那企业仍然不会就此悔改,而可能由于犯错的成本太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是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日益恶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根源之一。

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有强大的公关能力,可以在出事后搞定媒体,比如网络的删帖、电视的禁播。一些大企业,跟地方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是地方政府GDP和税收大户,企业跨了,影响地方官员的升迁和政治前途。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可能出现“政府失灵”。监管部门的人员专业知识有限,跟普通消费者差不多,不可能是所有方面的专家,不可能发现所有问题;更严重的是,他们有可能被有关问题企业“俘获”。   

除恶务尽,食品安全不同于一般的错误,人命关天,必须让不良企业付出代价,乃至倾家荡产,才能起到警示作用,杀一而儆百,让别人不敢再犯错。不惩罚,或轻描淡写地处罚,都是对企业不良行为的纵容和鼓励,实际上是帮凶。

更多分析,请关注王福重新书《公平中国: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

(请关注东方经济评论官方微博)

新书推荐:

 《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社会评论家徐贲:这部公共生活观察笔记只告诉你,什么是“好的社会与好的信仰”)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三农顶级学者温铁军首度揭示那段半遮半掩的历史:绕不开的工业化原始积累,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中国如何才能爬出发展陷阱?)

 《危机中的中国思考》(国务院参事夏斌:华尔街金融危机与21世纪中国未来改革的思考)

 《穷思维 富思维》(著名时评人童大焕:独立产权房是百姓抵御通货膨胀率的唯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