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权力无约束,财政收入就能创新高
财政部日前公布了2012年度的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去年1—12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实现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2.8%。其中税收收入达到100601亿元,增长12.1%。这是中国政府的税收第一次突破10万亿元,对于中国的财税部门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放在今天国内经济增速减缓、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的这个增长速度未免让民众感到刺目。财政部对这种社会情绪应当是有所感知的,因此,公告中并没有对此成绩作夸耀性的说明,而是强调:“从全年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看,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幅低、物价涨幅回落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以及结构性减税力度较大等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比上年回落12.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增幅回落10.5个百分点。” 实事求是地说,财政部作出的这个表态并不是虚与应付的套话,回顾去年一年,财政部确实在不断地推进减税,期望在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能够分担企业与民众的压力。但实际情况却是,财政收入的高增长仍然超过了我国很多实体经济行业,这只能表明减税的实际效果并不可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答案只有一个,政府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仍然握有至关重要的生杀大权。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是以政府不断的简政放权来推进改革的,为社会提供了推动经济活跃的空间。但最近一二十年,随着国家加强对经济调控的宏观管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话语权越来越充分,政府在利用权力强有力的推动GDP上升的同时,也打开了在市场利益分配中获取最大份额的通道。如果把历年的财政收入与国家所创造的GDP相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比例是逐年走高的,而2012年则创下了最高比例,达到了23%。
政府对经济拥有强大的支配权,使中国经济形成了独特的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但是,最近几年这种模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它的问题,已经不适应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企业会因为投资的趋冷而出现效益下降,民众收入也会减少,但政府却由于已经掌握了对经济事务强大的话语权,依然可以利用这种力量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在去年,当经济增速出现下降、企业生存艰难的时候,一些地方的税务部门却在努力拓宽税收渠道,这从财政部此次公布的央地两级政府的税收明细上可以看得很清楚,2012年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为9.4%,已经降到了10位数之下,而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增幅却达到16.2%。在非税收入的增幅方面,央地两级政府的差别更大,分别为为5.7%和20.3%。
去年以来经济增速减缓的局面出现以后,社会上对政府减税的呼声很高,政府对此也有响应。但是,由于对减税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因此减税的推进更多地只能依赖于政府的自觉,这才出现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增幅小于地方财政收入的状况,在减税这方面,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显然缺少动力,甚至反而更积极地动用政府权力扩大财政收入,以至成为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之下收入最丰硕的一个方面。财政部公告中显示,在地方税收中,土地增值税增幅高达31.8%,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幅高达26.1%,耕地占用税的增幅更是达到50.7%,即使是从围绕着土地所产生的税收来看,也可找到为什么声势浩大的房地产市场调控难以收效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在政府权力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每年创新高便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减税之类的期盼必然落入“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而财政收入的过高增长不仅将催生政府在花钱上的大手大脚,导致“三公消费”难以降低,更重要的是,它将窒息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空间,使民众难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政府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在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下,政府税收必须接受人大的监督。目前,各地正在陆续召开人大会议,全国人大会议也即将召开,希望人大代表们切实行使人民对政府税收的监督权,督促政府落实好减税措施,为中国经济营造一个可持续的增长空间。说到底,这也是有利于政府的长期利益的,只有整个社会具备了生生不息的创富空间,植根于民众的政府才能得到稳定的财源。
(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25日)
上一篇:转载童大焕你就是你的国
下一篇:房企规模扩张,机会与风险并存
·北大教授周其仁疾呼城镇化要避免“大跃进”2013.01.26
·获准交易的QFII25日入市期指2013.01.26
·55%投资者表示将持股过节2013.01.26
·79只牛股被错失 基金成功率仅25%2013.01.26
·基金独门股牛熊股扫描名单2013.01.26
·本周股市资金净流出196亿201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