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督不能指望“临时工”
染色花椒、硫磺生姜、镉大米、硫酸铜皮蛋……食品工业与化学工业走得越来越近,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捉襟见肘。去年广州市已成立食品安全工作咨询委员会,据称今年正在筹建“食品安全评论员”队伍。最善意的估计,那是一群食品安全监督“临时工”。
广州市食安办公布,去年全市检测各类食品近200万份,食品检测整体合格率95.3%。广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庄振东认为该合格率很高,市民感觉食品安全事故很多,只因为媒体报道的总是不合格的少数食品。庄副局长的评价标准太低了吧,广州市普查人口1500万,如果不合格食品随机分配,受害人数超过70万人,绝非小概率事件,当然人人自危。
庄副局长抱怨媒体只报道不合格食品,也没有道理。总体合格率对市民在商场上挑选食品毫无帮助,媒体为市民读者服务,只有将有毒食品品种及其品牌曝光,才能帮到消费者。况且不合格率4.7%,意味着200万份中不合格份数达到9.4万件之多,即便质检部门将不合格的清单悉数交给媒体,媒体也不可能全部曝光。因此,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不仅应该主动向媒体披露不合格食品信息,而且有责任将检测结果全部放到网络上,并提供搜索服务。媒体和网络尽力披露有毒食品详细情况,有助于避免误伤无辜,鼓励企业对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环节加大投入。
国内食品安全隐患主要不在企业身上,而是监管机制。爆发三聚氰胺奶粉危机的时候,一家大型奶业公司内销奶粉被检出三聚氰胺,却敢于向香港市民打包票,输出香港市场的奶制品没有三聚氰胺,这是对内地监管机制的公开羞辱。此后,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草案)》,由单一部门监管变成多部门分段监管。参与的部门多了,监管效率反而降低了,食品安全事故愈加频繁。
香港限购内地人购买奶粉,但是不限制广州市借鉴香港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香港市场上的食品大部份是从外面输入的,很多就是从珠三角输入的,香港政府无法在中间环节加以监管。既然香港政府都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令市民放心,理论上,广州市政府更加做得到。提高食品安全系数,必须树立以消费者为本位的监管思想。具体来说,有两条途径:法院加强对消费者索赔的支持力度,媒体加强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的关注,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适当减低监管部门的责任,避免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在事故爆发后临时结成利益共同体,隐匿真相。反正明文规定他们的责任,事实上也很少被追究。
现在搞所谓群策群力,筹建“食品安全评论员”队伍。最善意的估计,那些食评员要在关键时刻为职能部门充当替死的“临时工”。比较不善意的揣测,那些食评员要在爆发之后,替有关方面作危机公关、扰乱视听。拿纳税人的钱,欺蒙消费者。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10583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汇金公司绝不是A股市场的救世主
下一篇:香雪制药岂能自证“清白”
·央行货币调控步入“紧平衡”2013.06.21
·“高息风暴”席卷银行间市场2013.06.21
·5月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平稳2013.06.21
·王勇加强金融创新潜在风险管控刻不容缓2013.06.21
·交割前夜遭“双杀” 期指空头卷土重来2013.06.21
·利空压制期指重挫 空方势力再度回归20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