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用“制度笼子”强化官员打工意识

发布时间:2013-2-5 8:51:40 来源:证券时报 【字体:

本报评论员

2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前往包头火车站看望返乡农民工。他对民工说:“你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当过农民,知道你们的辛苦。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给你们打工。”这则短小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原因无他,就在于李克强说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政府官员应该有为民众打工的意识。

所谓“打工”,是指通过自己的劳力或脑力为公司或机构提供服务、工作,并获得收入。“打工”包含三个要素:受雇于人,替别人工作;本身不是老板;收取工作的薪酬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据此分析,用“打工”一词来形容官员与民众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官员是政府(国家)的雇员,民众是政府(国家)的主人(老板),官员通过为民众服务来领取薪酬,而民众的纳税所汇成的国库便是官员薪酬的来源;如果官员工作不称职或手脚不干净,民众可以解雇他,甚至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以上解读,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是家喻户晓的基本常识,但在中国却并没有完全普及开来。毋庸讳言,在当下的中国,政府以衙门自居、官员以老爷自居的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浓厚,老百姓名义上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有待进一步落实。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副总理李克强的“打工说”才成为热点新闻,并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同样的道理,学者在说,杂文家在说,民间智者在说,但经由副总理之口说出来,效果却大不一样,个中折射的特色世相,值得深思。

李克强的“打工说”,也让人不禁回想起刘少奇的“人民勤务员说”。1959年10月26日,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全国劳动模范代表时,对掏粪工人时传祥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精神内涵看,李克强的“打工说”与刘少奇的“人民勤务员说”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对官员“公仆意识”的朴素阐释,都是可以流传的执政金句。

执政金句固然精彩,关键还在落实。如果以1959年为起点计算,迄今53年过去了,中国的执政为民方面的表现究竟如何?对此,老百姓心头自有一杆秤去衡量。

不出意外的话,李克强的“打工说”将会被中国各级官员组织学习,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想将“打工说”的精神实质变成官员的意识和信仰,则不能仅仅指望开展学习活动。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本质上讲,官员和民众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调节、理顺这种关系最终要靠制度。因此,改革不合时宜的制度安排,以加强权力制衡与监督为突破口,完善民主和法治建设,是敦促官员养成为民打工意识的根本途径。

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讲话。他说:“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和“打工说”异曲同工,相互呼应,即“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有利于培养强化官员为民打工意识。道理很明显: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的信托对象——政府官员才会对权力的所有者——人民怀有敬畏心和谦卑感,从而尽职尽责地为民众服务,因为如果失职或渎职,官员将无所遁形,并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恶,受到监督的权力方可达致善;监督制衡与否,决定权力的性质和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既是对官员的制约,也是对官员的爱护。只要遵守法律制度,“笼子”对于官员来说,同样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就像在遵纪守法的“打工族”中,同样可以产生名利双收的“打工皇帝”一样。而打工者做出了好成绩,也正是老板所喜闻乐见的。这便是善用“制度的笼子”所带来的多赢局面。

当然,如何设计和打造这个“制度的笼子”,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期待以“习李新政”为契机,广开言路,吸纳民智,博采众长,为破解这一课题交出无愧于历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