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山地开发应该小步前行

发布时间:2013-2-2 8:52:22 来源:不详 【字体:

作为一个粮食主产区,出于保护耕地的考虑,襄阳开发一些低丘缓坡以及荒山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山地开发应该把握住适度的原则,不能一哄而起。笔者认为,应该根据目前襄阳市每年有效开发、利用土地的规模,酌情安排一些低丘缓坡以及荒山的指标进行尝试性的开发,等到开发模式成熟以后,取得经验,才可以考虑逐步铺开。

同时,在审批荒山、荒坡的开发指标时,应该综合林业、农业、环保、规划等各个部门的意见,不能国土部门一家说了算。就拿襄阳来说,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保护耕地是国土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国土部门肯定鼓励当地开发荒山、荒坡;但荒山、荒坡与林业、农业部门相关,也与环保部门密切相关,平整出来的用地若用于建设,更与城市规划部门相关;因此要做到合理、科学开发,必须多个部门联合评估、审批,才能避免得不偿失。

现阶段应该允许襄阳市每年在1平方公里(即1500亩)的范围内进行荒山、荒坡的试点开发,不能一下子给太大规模的指标,那样很容易把生态搞坏。削山平地易,生态修复难。

在开发方式上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大挖大填是最粗暴、愚蠢的做法,既破坏自然环境,又丧失地方特色。应该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即尽量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特征,减少开发过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设计结合自然,不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比如,道路依山就势布置,山脚、山腰、山顶应区别对待,各得其所地利用,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营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人居环境,彰显丘陵山地的特色。原有的集水系统也不能轻易改变,这样既可以节省投资,又能确保防洪排涝的安全,少动土方还可以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目前这种大规模的开发荒山、荒坡的做法,不应该支持。因为这种做法势必影响当地的生态,未来将陷入开发、治理、再开发、再治理的恶性循环。这是一种工业文明时期的思维,是一种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欲望。过去我们习惯这种做法,虽然GDP增长很快,但环境代价极大,“改天”的苦果我们已经尝到了,蓝蓝的天空已经成为奢侈品,北京雾霾沉沉连日不开,使“北京咳”为世人奚落。削山平地是名符其实的“换地”了,大规模“换地”的后果现在尚难预料。“改天”的警示作用不够大吗?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应该落实在发展理念、模式和行动上。另外,城市建设有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和约束,不能摆脱城市规划随意搞开发。城乡规划法上说的“先规划,后建设”指的是依据城市规划来建设,而不是依据其他一些规划就可以建设,不能鱼目混珠。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展开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都是违法的。如果是国土整治、水土保持、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活动,则可依据相关部门的规划展开。

湖北省多个市、州学习“十堰模式”向山要地令人担忧。湖北省截至2011年底的城镇化率为5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按照最新编制的《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湖北2013年要吸引60万农民进城,湖北是个人口不到6000万的省份,相当于100个农民当中就要有一个农民必须在2013年转化为市民,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必须认清的事实是,湖北省在全国都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多达千万人,其中七成左右是在外省打工,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较多;最近两年,虽然农民工出现“回流”的现象,但湖北省农民工至少有五成是在外省打工的。这要求地方政府认真研究城镇化的真实需求,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扩张城市规模。

我国低丘缓坡的治理与开发是国土部门主导的,最早的试点不是在湖北省,而是在云南省。现在看来,“向山要地”已经不可阻挡地从云南到湖北,很快就会从湖北再到山西、陕西、甘肃,乃至在整个中西部蔓延。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的屏障,但现在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时期,扩张冲动十分强烈,“向山要地”不是一概不行,总的原则应该是合理开发、科学开发,应该严格限制盲目扩张的状况,避免改头换面的“大跃进”灾难。

作者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本报记者李正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