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你感受到了吗?
“不买房这一年又白干了”“现在钱真是不当钱用,连进个菜市场没有百八十元都出不来”,这类感叹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不绝于耳。
2012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逼近百万亿元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元,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88倍,这使得“货币超发论”再度成为当前人们议论的焦点。
货币增速过快催生资产泡沫
在上海一家事业单位供职的高华2007年初在上海九亭奥林匹克花园小区看中一套76万元的期房,但由于一些原因,他并未出手。时隔三年,经历过无数次看房,2009年底他终于出手了,但价格却翻了一番,最后成交价为146万元。
“同一套房子,真没想到转了一圈还是买回来了,不仅房价涨了一倍,还搭了三年的房租。”高华无奈地说。不过,他并未过于沮丧,因为这个价格在2009年底已经算是上海的价格洼地了,现在这套房子在他手里又涨了三四十万元。
“货币增速过快——形成通胀预期——老百姓规避通胀——购买资产——形成泡沫”,这已经成为货币扩张影响的基本路径。如果把这个链条继续延伸,资产泡沫一方面推动资金脱离实体进入虚拟经济,造成产业空心化,另一方面泡沫破裂的可能又时刻威胁着经济的稳定运行。但无论如何,在货币供应的高速增长下,同样数额钱的价值被摊薄了,却是不容争议的事实。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这一数字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
2009年—2011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深重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M2投放量迅速膨胀的阶段,增速保持在20%左右的高位,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而随之而来的是2010年前后面临的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飙升,不仅仅是楼市、股市,甚至艺术品市场、另类理财等各种资产和概念都出现泡沫化倾向。
货币有没有超发?
我国究竟存不存在货币超发?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近年来一系列流行词似乎为货币超发作了一个注脚。
“判断货币是否超发实际上一个可靠的指标是看物价是否稳定。”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从通胀角度来看,近十年来,中国还是存在着阶段性的“货币超发”。这两次“货币超发”分别发生在2007年-2008年和2011年,两阶段CPI的同比增速均超过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底在一次演讲中,对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发货币的解释称:中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经济,于是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如果当时退出政策再快一点效果可能更好。
不过,单纯通过M2的绝对值和M2与GDP的比值来评判货币有没有超发并不科学。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中国M2与GDP比值较高由来已久,并不是2009年之后才出现的现象,造成这一比例较高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的货币化进程相关,以往很多非市场交易的产品开始进入市场,自然需要更多的货币;另一方面是与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相关,社会融资结构中大部分的融资来自银行,M2必然很高。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鄂永健也认为,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中信贷占比较高,间接融资比例较低,而信贷本身具有货币创造的功能,这也是导致中国货币余额较高最主要的原因。
百姓有没有办法?
北京的姚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刚毕业时候,每月收入只有5000元,但年底还可以省下2万元,现在虽然月入过万元了,但年底却囊中羞涩。“2008年我在北京二环边上租的一套房子的房租是1400元,而现在同样面积的房子在南四环边上也要2700元。”
面对通胀预期,老百姓怎么办?如何保卫自己的财产不受侵蚀?一时间黄金、房屋、大宗商品、理财产品等,都成为老百姓追逐的抗通胀“利器”。
奚君羊认为,黄金、白银以及其他的投资,长期看是否能够战胜通胀,缺乏理论上的支撑,而且它们的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很难用一套指标去评判价格高低。
真正带来通胀风险的主要是看M2余额的增速,巨额的货币存量未来是否会形成比较大的通胀,取决于未来施行什么样的宏观政策,只要未来增量不失控,物价上还是会比较安全。让老百姓稍微心安的是,这一增速已经开始回调。
鄂永健表示,一般而言货币增速会比GDP增速与通胀率之和略高,而我国14%的货币增长目标已经回到比较合理的增长范围,另一方面我国的直接融资的发展呈现好的趋势。
老百姓对资产越来越敏感,要让老百姓安心,需要给他们一个稳定的预期。鲁政委认为,央行要为物价稳定建立一个恰当的保障机制,否则老百姓任何的资产配置都是徒劳的,“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