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时评 >> 浏览文章

地方投资谁执“牛鼻”?

发布时间:2013-1-26 8:50:54 来源:金融时报 【字体:

  眼下就在各地投资项目紧锣密鼓上马之时,对于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忧虑随之升温。针对我国部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的问题,近日工信部等12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九大行业的兼并重组目标任务。

  业界人士分析,产能过剩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痼疾,正是缘于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不仅仅是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比如说光伏产业,过去几年被不少地方列为重点扶持产业,因而出现了产能激增,同时遭遇欧美反倾销,导致供需严重失衡,行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这也提醒,在地方已启动新一轮投资潮的背景下,必须牵住地方投资的“牛鼻子”,优化投资结构,以防出现局部行业产能过剩、投资过热的局面。

  据交通银行(601328)金融研究中心测算,地方投资已成为我国投资这驾马车的主要拉动力。地方项目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截至2011年底,地方项目上升到固定资产投资的93.3%,而中央项目的占比则不到7%。在稳增长的基调下,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对冲投资周期性下滑的手段,而且各地政府换届已经基本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仍可能出现,再加上如果当前稳增长政策在执行中可能失当的双重作用,使得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投资过热风险。

  针对这一隐忧,有专家建议,在地方投资的目标篮子里,不仅仅包括短期的扩内需、稳增长,还包括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导向,让有效的投资要素和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正能量,寻找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投资领域。这也要求地方政府抛弃原有的固化思维,必须寻找到既能短期内拉动增长,又能长期显著改善民生、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

  长远来看,过去我国走的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的投资路子不可持续,尤其是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投资增长面临的瓶颈日益突出。去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指出,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近年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

  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之所以如此严峻,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耗比重过高。资源使用不能竭泽而渔,目前我国已将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列入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就需要在地方投资中同步推进结构调整,以投资结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产业的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结构实现调整转型。

  也就是说,地方投资潮应当是“调结构”的重要契机,必须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制高点,以及“三农”这一短板,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从全球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着新一轮经济和技术发展。比如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均以重大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不仅资源消耗少,而且综合产出率高。“三农”则关乎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对农田水利、农业科技的投资必须持续加大。

  众所周知,投资结构代表着各类资源要素配置的格局。投资结构优化,不仅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还应注重区域间的平衡。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不仅会增加投资的边际效益,同时能够更好地改善民生。而且,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在劳动力和土地供给上,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对产业和项目的吸引力增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有利于提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另外,方兴未艾的城镇化将释放巨大的投资需求,但城镇化绝不只是土地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更要重视“人”的城镇化,需要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软投资”力度。只有不断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比如保障房建设,完善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才能逐步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如此不仅能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还能增强投资与消费的互动,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的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大力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成为新的人口红利。

  正如经济学家巴曙松所指出,“不能为投资而投资,要多做一些有利于消费的投资。”在稳增长、城镇化两大导向下,当前地方投资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为防止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一哄而上,相关部门显然需引导地方政府把短期利益驱动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在扩大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