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匠心
至少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或者从更早之前,日本人就有一种造物的欲望,在他们眼中,伟岸的经济体不应该建立在虚无的数字之上,而应当屹立于实打实的产品、工业和机械之上。
于是,当二战的阴霾慢慢消散、当复苏的曙光缓慢闪亮、当外界的牵制逐渐放松,这个国家开始走向自强自立,开始探寻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展路径了。 日本精工公司的大楼坐落在索尼大楼的对面,但相比之下,精工似乎低调得多。它没有华美的装饰,甚至有些老旧,它的名字也充满着文艺气息,名曰“和光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精工公司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机械表制造商,同时,也是著名的半导体硅片生产者。
精工如何崛起?同一家公司生产着传统和现代科技共存的产品,他们是如何平衡这一切的?
日本人有造物的基因,他们自古以来就热衷于研究机械产品,并且颇为痴迷。人们乐于讨论国际化大公司的管理模式,而常常忽略日本人骨子里的“匠心”。在日语里有个词叫“细工”,特指那些具备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工匠。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企业,其实是被匠心驱动着占领世界的。 但这种匠心的体现又耐人寻味。在国际品牌的海洋里,日本很少有奢侈品牌,因为其匠心很少用在独创性的开发上,而是施展在已有的产品中。如果说,美国人善于把科技变成产品,那么日本人则善于把美国人做的产品变得更为廉价。这个特点直接推动了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复兴。
瑞士的手表以奢华、工艺精湛享誉世界,日本的精工手表则以物美价廉创立了自己的帝国。
1873年1月1日,日本开始了公历纪年法和西式计时体系,日本的钟表行业由此起源。八年之后,一位叫鸟取金太郎的年轻人开办了自己的钟表店,取名“和光社”。
十年之后,鸟取金太郎开办工厂,制造钟表,并将公司定名为“精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名字,精工代表着日本人对精细化工艺的追求,而精工的日文发音和成功相同。
当时,“精工表”还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一位英国人曾经慨叹,就东方市场而言,没有哪个国家能同日本钟表竞争。但在国际范围内,精工表依旧是小兄弟,它比不上瑞士的精湛工艺、也比不上美国的科技含量,但它价格便宜、好用、质量高,也被卖到了海外。
1952年,手表业发生了剧变。一家美国公司把电池放进表里,电子表由此诞生。1960年,起源于瑞士的布罗瓦公司宣布他们研发出了精准的电子表。这项伟大的研究推动钟表从机械化走向了电子化。
精工的工程师中村恒也(Mr.Tsuneya Nakamura)也关注到了这项技术革新,他向布罗瓦公司伸出橄榄枝,希望获得他们的技术。而布罗瓦公司设置了层层壁垒,防止外人进入电子表领域。中村恒也是个野心家,他有很多手段能打败对手,他最大的武器就是——发现敌人弱点,并且摧毁之。
布罗瓦公司的电子表还真有个缺陷,那就是你把表放在桌子上走得很准,但你要是走起来的话,表就会慢慢不准确。中村恒也认为,这是一个技术缺陷,如果改进了,精工就会获得成功,而且是巨大的成功。中村恒也带领十几位工程师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几乎翻遍了所有关于钟表制造的文献,终于在四年后,找到了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
早在1922年,一个美国工程师就发现,如果把石英晶体和电池连接在一起的话,表就会非常稳定地运行。但这个发现只是学术上的突破,并没有应用于钟表制造。发现这个奥秘之后,中村恒也异常兴奋,他预感到大展拳脚的时代来临了。
12 下一页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