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金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日前,在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金融办主办,上海市金融办支持,长沙市开福区人民政府、长沙市金融办、长沙金融业联合会承办,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协办的“金融生态区两型示范城———长沙两型社会建设金融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指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方面还停留在为传统经济增长动员资金的定位上,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正在凸显出越来越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当前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
目前,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在不同程度上均面临瓶颈,经济转型的重心转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加快制度改革和市场建设,释放各要素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巴曙松指出,金融改革就是新一轮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促进经济转型为重要政策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资金而言,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出发点是适应劳动力、土地以及其他要素总体较为充裕的禀赋,重点强调金融体系动员资金的功能。因此,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的管制,以及能够迅速动员储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间接融资体系等,总体上适应了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要求。
“随着中国要素资源禀赋出现根本性变化,新时期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铺摊子的规模诉求。这相应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市场化、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转型。”巴曙松说。
巴曙松认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方面还停留在为传统经济增长动员资金的定位上,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正在凸显出越来越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金融体系功能不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和城镇化要求。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和结构主要围绕着为重工业初期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能够获得正规金融体系支持的往往是重资产的大企业,轻资产的服务业、农业、科技企业等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银行体系“短借长贷”期限错配风险不断积累,迫切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包括权益性资金、市政债、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以及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提供者,满足城镇化的长期融资需求。“据估算,未来十年我国大概每年需要2—3万亿元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巴曙松说。
“金融抑制引发的双轨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体系功能的紊乱。”利率和汇率是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最有效信号,资金价格的双轨制必然导致资源的错配。
在当前金融体系下,管制的利率体系与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并存,在岸的人民币市场受到较多管制与离岸市场上自由的市场定价并存。以前者为例,目前银行存贷业务仍实行利率管制,而非银行金融体系以及为规避利率管制而创新出来的金融业务则采取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利率双轨制衍生出大量的资金套利行为,并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资金在银行业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之间相互转换,央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大大减弱。这些事实上的金融双轨制带来的种种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来改进。
“我个人预计,早则下半年,迟则明年,贷款利率下限取消或者可以看到。”巴曙松说。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突出地表现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由于行政管制和审批等发展严重滞后。美国过去30年先后以重工业、科技行业为主的经济转型过程表明,在支持创新、动员金融资源方面,资本市场比银行体系更富有效率。而中国金融体系突出的特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从融资结构看,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中,只有13.9%来自于债券和股票;从资产规模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在90%以上。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结构不仅导致系统性风险主要在银行体系内部积累,同时银行的低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难以将信贷资源向科技型和轻资产企业倾斜,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金融支持十分有限。
在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方面,由于主管部门不同,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存在分割,无论是市场参与主体、上市交易品种还是市场的托管清算均未实现统一,且交易所市场发展滞后于银行间市场。股票市场方面,证券的发行和上市交易受到行政审批限制,大量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难以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行政力量的过度介入,相当于为股票、债券等证券品种附加了隐性政府信用背书,不利于投资者的风险识别。
此外,中国金融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形似而神不似”,行政因素和政治周期对于银行的影响相对突出,需要长期投入的发展转型难以顺利推进。此外,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实践,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与大量涌现的跨业创新不匹配,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亟需明确。
巴曙松指出,当期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他建议,以更加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和更加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来化解当前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地方融资平台及高杠杆率的风险;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和多元金融工具加速推进中国的重工业化进程,同时为高新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城镇化提供金融支持;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强化功能监管改革来提升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调控能力;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来抓住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有利时间窗口;以社会资本有序进入金融行业增加金融体系的活力;以金融改革配合其他经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高改革的协同效应。
考虑到新一轮金融改革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重点,巴曙松提出,改革工作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突破,即,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构建中央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提升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
目前,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在不同程度上均面临瓶颈,经济转型的重心转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加快制度改革和市场建设,释放各要素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巴曙松指出,金融改革就是新一轮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促进经济转型为重要政策目标的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资金而言,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出发点是适应劳动力、土地以及其他要素总体较为充裕的禀赋,重点强调金融体系动员资金的功能。因此,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的管制,以及能够迅速动员储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间接融资体系等,总体上适应了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要求。
“随着中国要素资源禀赋出现根本性变化,新时期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铺摊子的规模诉求。这相应需要一个更加高效、市场化、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转型。”巴曙松说。
巴曙松认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很多方面还停留在为传统经济增长动员资金的定位上,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正在凸显出越来越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金融体系功能不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和城镇化要求。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和结构主要围绕着为重工业初期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能够获得正规金融体系支持的往往是重资产的大企业,轻资产的服务业、农业、科技企业等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银行体系“短借长贷”期限错配风险不断积累,迫切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包括权益性资金、市政债、民间资本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以及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提供者,满足城镇化的长期融资需求。“据估算,未来十年我国大概每年需要2—3万亿元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巴曙松说。
“金融抑制引发的双轨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体系功能的紊乱。”利率和汇率是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的最有效信号,资金价格的双轨制必然导致资源的错配。
在当前金融体系下,管制的利率体系与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并存,在岸的人民币市场受到较多管制与离岸市场上自由的市场定价并存。以前者为例,目前银行存贷业务仍实行利率管制,而非银行金融体系以及为规避利率管制而创新出来的金融业务则采取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利率双轨制衍生出大量的资金套利行为,并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资金在银行业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之间相互转换,央行宏观调控的效果大大减弱。这些事实上的金融双轨制带来的种种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来改进。
“我个人预计,早则下半年,迟则明年,贷款利率下限取消或者可以看到。”巴曙松说。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突出地表现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由于行政管制和审批等发展严重滞后。美国过去30年先后以重工业、科技行业为主的经济转型过程表明,在支持创新、动员金融资源方面,资本市场比银行体系更富有效率。而中国金融体系突出的特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从融资结构看,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中,只有13.9%来自于债券和股票;从资产规模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在90%以上。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结构不仅导致系统性风险主要在银行体系内部积累,同时银行的低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难以将信贷资源向科技型和轻资产企业倾斜,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金融支持十分有限。
在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方面,由于主管部门不同,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存在分割,无论是市场参与主体、上市交易品种还是市场的托管清算均未实现统一,且交易所市场发展滞后于银行间市场。股票市场方面,证券的发行和上市交易受到行政审批限制,大量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难以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行政力量的过度介入,相当于为股票、债券等证券品种附加了隐性政府信用背书,不利于投资者的风险识别。
此外,中国金融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形似而神不似”,行政因素和政治周期对于银行的影响相对突出,需要长期投入的发展转型难以顺利推进。此外,金融监管体系滞后于金融实践,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与大量涌现的跨业创新不匹配,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职责亟需明确。
巴曙松指出,当期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展开。他建议,以更加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和更加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来化解当前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地方融资平台及高杠杆率的风险;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和多元金融工具加速推进中国的重工业化进程,同时为高新科技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城镇化提供金融支持;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强化功能监管改革来提升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调控能力;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来抓住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有利时间窗口;以社会资本有序进入金融行业增加金融体系的活力;以金融改革配合其他经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高改革的协同效应。
考虑到新一轮金融改革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重点,巴曙松提出,改革工作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突破,即,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支持城镇化发展的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构建中央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提升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
原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金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9794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先行先试驱动上海城市发展
下一篇:顾铭德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周五可申购鹏华丰泽A2013.06.03
·目前全国蔬菜价格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2013.06.02
·5月PMI意外回升 经济增长略有起色2013.06.03
·PMI意外回升 经济增长仍存不确定性2013.06.03
·人民币中间价首破6.18 即期汇率“逆势”下跌2013.06.03
·美联储退出预期增强 热钱撤离新兴市场货币201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