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湖北大冶如何“竭”后重生?

发布时间:2013-5-16 4:42: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基层中国·驱动力 中国县域经济调查之一

  在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的东角山下,曾经是本地名噪一时的矿老板曹洪俊,如今做起了有机农业。
  除去矿老板标签的曹洪俊如今开了一家鑫东生态养殖园,从养殖园楼顶放眼望去,是一栋栋整齐划一的猪舍和一排排望不到边际的豇豆;只有山脚下一辆斜倒着的闲置运煤车,才隐约暗示着这里的过去。
  作为千年矿冶古都,大冶因矿而兴,也为矿所困。如今,一进大冶市区,就会看到“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大冶欢迎您”的醒目横幅。
  一边是获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为承接产业转移储备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另一边是大量有意转型的矿老板攥着钱却不知投向何处。大冶市市长李修武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坦承,引导涉矿企业及企业主转型正是大冶作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6年后所面临的新问题。
  矿冶兴与困
  地处湖北“冶金腹地”的“铜都”大冶,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美誉,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之一、十大铁矿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其矿产开发史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唐朝时因“大兴炉冶”得名“大冶”,正式建县。一个“冶”字,定格了大冶千百年来的产业形态。
  大冶资源城市转型办黄鹤松告诉记者,大冶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9世纪末,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此开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创办汉冶萍公司,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权利下放,大冶的资源开采强度逐渐增加。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冶500多家矿山上,有近10万人参与采矿。当时,每9个大冶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矿业开采。
  矿产资源产业已然成为大冶的经济支柱,大冶工业经济总量的70%、税收的60%,70%的就业人口来源于资源型产业。
  但地下财富源源不断地运走,留下来一片片残垣断壁、一个个千疮百孔、一处处满目疮痍。
  大冶市龙角山矿区是一座依托矿区建起来的小镇,资源枯竭前,整个矿区有一万多名矿工。曾经,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电影院、医院和宾馆,因为消费能力高,矿工们甚至比城里人更早看到最时髦的电影。
  1994年,龙角山发生尾砂坝溃塌,造成28人死亡,尾砂坝形成的悬湖面积达1200亩。次年,龙角山镇新冶矿的大部分职工,一窝蜂地“逃离”了坚守40多年的家乡,只剩下那些苍老的矿山,遗留着矿渣和坑口。龙角山随后撤镇改村。
  在大冶,龙角山并不是唯一因矿产枯竭而从地图上消失的乡镇建制。资源的枯竭,让大冶原来23个乡镇,缩减到14个。到2008年底,全市资源相关产业工人减少约5万人,因矿山开采征地导致4万多农民失地,生活陷于贫困,还有2.1万国有矿山企业的失业工人。
  由于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地表水下降、重金属污染等,致使8万多亩农田无法耕种,全市共有塌陷区80多处,滑坡、泥石流30多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约120万平方公里。
  在大部分铜矿、煤矿仅剩3~5年的开采年限,十几家矿山企业被迫改制或关停之时,千年铜都被逼到了经济转型的悬崖边。
  破解转型障碍
  2006年,大冶“一矿独大”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极至,许多问题已经暴露。时任大冶市委书记曹立明在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说,经济转型是大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超前谋划、及早部署。
  2007年下半年,大冶发改局主动申报了“资源型枯竭城市”,成为全国首批“资源型枯竭城市”中唯一一个主动申报的城市,也是唯一一个地级市。
  大冶市市长李修武告诉记者,现在大冶对外招商打出来的招牌就是“资源枯竭城市”。而大冶良好的工业基础、采冶技术、政府的支持、民间积累的财富,都成了优势。近期,黄石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正式获得湖北省政府批复,大冶市纳入试点范围的规划复垦面积为40017亩,涉及地块203个,“这为大冶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而过去靠采矿起家的矿老板们也随着城市转型面临转换角色。大冶自主动宣布转型后,便不再收留外来矿山企业,不再新吸纳矿老板出身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民间在议论,这是在逼矿老板搞转型。
  大冶民间储蓄资金达100亿,居湖北全省之首,而这些钱袋子大多攥在“矿老板”手里。“大冶面临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洗牌,我们对上千家五小企业‘动真格’,断电源、拔杆子、拆机子、毁池子、拆房子、平场子。”黄鹤松说。
  大冶市大箕铺镇的东角山下,曾经是本地名噪一时的矿老板曹洪俊,如今却做起了有机农业。记者站在鑫东生态养殖园楼顶鸟瞰,放眼望去一栋栋整齐划一的猪舍,一排排望不到边际的豇豆……而在山脚下,一辆闲置的运煤车斜倒在葱葱郁郁的山脚下,似乎揭示了这里的过去。
  曹洪俊说,他的养殖园原来是一间五小冶炼厂,占地20亩,2011年遭停厂拆除,于是他就利用废弃厂区的旧址建了一个农垦博物馆,在有机农业基础上,加入生态农业休闲体验游的业务。
  而在大冶经济开发区内,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是当地矿老板转型后所开。
  黄石山力兴冶薄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劲松告诉本报,这家企业是兴业矿业与武汉山力板带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合资开办的钢铁深加工企业,“20亿元投资的钱绝大多数是兴业矿业出的,山力公司出技术和专业人才”。
  周劲松回忆,2009年以前,兴业矿业控制了12个矿山,随着资源枯竭,现在还挖得出矿的矿山已减至6座,“再过20年,大冶所有的民营矿山都会挖空”。
  正因如此,周劲松决定转型,但大冶亿元以上的矿老板超过100人,他们不缺钱,土地有钱买、厂房有钱盖,他们转型最大的障碍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和对行业的熟悉程度较低,“我们也是在考察了五六个项目后,最后选择跟山力合作的。”
  记者在大冶采访时注意到,几乎所有的矿老板都在思索往哪个行业转型的问题,其中建休闲山庄的矿老板不在少数,但大多数人陷入困境,有的投了3000万开了家山庄,“每天都在亏钱”;有的选择先囤地再物色项目,“在开发区圈了块地,把厂房盖好了,但一直没想好做什么,现在厂房租给外来企业当仓库。”一名老板说。
  李修武坦承,引导涉矿企业及企业主转型正是大冶作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6年后所面临的新问题,“我们每月为企业家开设管理讲堂,有意识地将外来的优质项目推介给本地财力雄厚的矿老板,鼓励他们合资合作,推动矿老板转产、转型”。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90279.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