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货币政策该如何寻求平衡

发布时间:2013-4-16 4:42: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体: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衡道庆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像数年前一样,货币政策再度面临在刺激经济和防范泡沫这个“跷跷板”间寻找平衡点的问题。
  跷跷板的一端是宏观经济偏冷,经济回暖趋势仍不明朗,面临下行风险;另一端是物价有上涨压力,部分产业有泡沫迹象。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稳健”二字无疑是货币政策的最优选择。然则,在这个“跷跷板”上,货币政策如何寻找平衡点,具体执行何种货币政策工具,着实是考验央行的一道难题。
  
  经济减速和通胀风险并存
  一方面,宏观经济整体偏冷。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低于去年同期,也低于上个季度。在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眼中,这表明中国经济处于脆弱的复苏中。
  刘利刚认为,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需求在第一季度被快速消化,同时投资增长势头也出现减弱的迹象。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曾刚也表示,目前实体经济温和复苏,趋势还不明朗,需要一段时间寻找新方向。
  另一方面,物价有“热”的趋势。3月CPI同比仅上涨2.1%,表明当前通胀压力较低。但今年下半年通胀水平有逐渐上行的可能性。
  亚行经济学家庄健表示,通胀压力在下半年会进一步加大。一方面,食品价格面临不确定性,包括猪肉和粮食的供应;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天然气、水等价格有上涨的可能性,劳动力成本也会进一步提高;再者,国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对国内通胀形势形成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货币政策面临双重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一方面需要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曾刚表示,金融是先行指标,需要有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实体经济才能起来。目前流动性层面相对宽松,货币政策也持比较中性的态度,这给实体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需要防范物价的不确定因素。一季度新增贷款2.76万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5.7%,金融数据传导到实体经济会有3至6个月的滞后期,尽管目前CPI涨幅并不高,但对下半年的物价形势仍不能掉以轻心。
  而且,目前实体经济充满不确定性,所以金融系统投放出的资金并没有积极地做长期投资,存在部分资金在金融圈内空转的现象,存在推高资产泡沫的可能性。但曾刚认为,这一现象并非普遍现象,其他行业也未出现明显快速上涨的泡沫。
  
  平衡点选择或趋于偏紧
  基于这样的考虑,“稳健”无疑是货币政策当下最优选择。央行也在多种场合重申货币政策会持续稳健。
  但是,今年的“稳健”恐怕与去年的“稳健”不能画上等号。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会呈现“稳中偏紧”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汇率、存准率“双率”不动,根据外汇占款的情况加大正回购操作。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经历过年初的大规模增长后会逐渐转入平稳。
  刘利刚认为,从货币政策来看,整体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审慎,今年加息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央行仍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流动性状况。
  曾刚称,未来我国债务规模如果进一步上升,信贷规模持续按照以往速度来增长的话,恐怕有债务破裂的风险。因此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贷款应该进入相对平稳状态。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前也撰文称,我国应持续实施真正稳健的货币政策。考虑到货币存量较大,未来较长一个时期货币政策的总体原则是不宜过松。M2调控目标应下一个台阶,未来五年内建议在12%-14%的区间为宜。存款准备金率应继续保持在相对高位,同时可以根据外汇占款的变动情况进行微调,在外汇占款没有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不宜下调。
  在利率方面,虽然未来仍有一定通胀压力,但在主要发达国家利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我国利率水平不宜过高,更要避免形成加息周期,防止利率上升影响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从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