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13-2-28 10:53: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访安徽省淮北市市长牛弩韬
中原经济区市长访谈录(1)·安徽淮北篇

本报记者 王永群

    “历史将中原经济区推到中国变革的十字路口。只有将外部压力转化成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推动力,抓住发展契机,以国家布局、政策支持为切入口,建立起区域内分工合作机制,促进要素流动,才能实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中西部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衔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化’协调发展。”淮北市市长牛弩韬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牛弩韬看来,中原经济区内的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经营体制转变,保障主要农产品和政府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逐步实现农村和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这些为基础推进城镇化进程才能健康发展,而这些概括起来,与中原经济区 “两不三新”、“三化”协调(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
    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先锋”,淮北已经初尝“甜头”。牛弩韬认为,加入中原经济区对淮北至少有三个方面意义。首先,2009年3月,淮北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2012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获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优惠政策5年展期,同时被列为全国首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是淮北市首次跻身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千载难逢。其次,从发展平台看,实现了由区域发展平台向国家战略平台的转变。再次,从发展空间看,实现了由依靠自我发展向跨区域联动发展的转变。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淮北转型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中是做得比较好的,转型对淮北意味着什么?
    牛弩韬:淮北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市域内煤炭资源日渐枯竭,每年都有煤矿关井闭坑,完全依靠煤电产业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窄。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做出了“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城市转型”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从单一煤电行业向多元产业转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物流业转型、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工矿伴生城市向山水生态城市转型、传统管理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六大转型路径,计划用5—10年时间,努力实现“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黄淮海平原食品工业高地、全省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最宜人居的山水生态城市”四大转型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产业转型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形成煤电、煤化工、食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主导产业,实现了以食品、机械制造为代表的非煤产业迅猛发展。“十五”末到2011年年底的六年间,我市非煤产业占工业比重由19.6%增至57.8%,实现了产业转型的历史性突破。
    淮北虽然是工业城市,但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近六成。因此,我们在实施城市转型过程中,紧紧抓住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政策机遇,着力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型,深入推进“三化同步”,一手抓规划,一手抓建设,采取采煤沉陷搬迁、集镇改造、征地开发、空心村整治、并村自建等五种模式,将公共服务向下延伸。
做中原经济区重要一极
    中国经济时报:在中原经济区城市群中,淮北如何定位自己?
    牛弩韬:淮北市在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可以表述为“1+5”:“1”是指淮北市的总体定位是地区性中心城市,是中原经济区一体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极;“5”是指5个发展目标,即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淮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三化”协调发展先行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食品工业名城、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生态城市,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独具淮北特色的振兴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这样定位凭借的是什么?
    牛弩韬: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振兴之路,淮北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淮北工业基础较好,工业率达到60.8%,在皖北及豫东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城镇化水平较高,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6%,领先皖北豫东,在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城市中排第2位,仅次于郑州市。其次,淮北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人力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淮北生态环境良好,我们累积复垦利用采煤塌陷区10.4万亩,国土资源部把淮北塌陷区综合整治经验总结为“六种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建立了农村垃圾“户集中、村镇收集、县区运转、市处理”工作机制,以垃圾发电厂为龙头,配套建设垃圾中转站16座、垃圾收集房(池)3000多座,彻底告别了垃圾填埋处理的历史,农村生活条件、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正逐步实现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目标。
转型之路
    中国经济时报:城市转型,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下一步,淮北将如何推进?
    牛弩韬:继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简单来说,就是三句话:提升农业、改造农村、转移农民。
    淮北是国家的粮仓,农业产业发达,粮食总产119万吨,年出栏生猪60.7万头、家禽1400万只,规模养殖程度较高,小麦、玉米、石榴、蔬菜等品质优良。我们将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为基础,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农村将坚持产城一体、宜居宜业、功能齐全、生态优美原则,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产业,改善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同时,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政策机遇,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工作,着力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用地难题。
    皖北地区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单纯依靠发展农业很难实现高水平的小康,只有转移农民才能致富农民,只有培训农民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就业,我们采取了“组织起来培训、组织起来就业”,让农民失地不失业,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