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PMI意外回落 经济回暖之势不改

发布时间:2013-2-4 10:25: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本报记者 魏域涛

  2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中采联)、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公布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显示,1月该指数降至50.4%,低于去年12月的50.6%,但连续第四个月位于荣枯线50%上方。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PMI指数显示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仍在持续,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平稳开局,而内需扩大成为经济回暖主因。但是,由于目前制造业企业投资主要由政府驱动,自主投资还没有显现出来,故长期来看,内需还不能作为长期内带动经济好转的支撑力量。

  样本范围调整或致PMI意外回落

  此前,经济学家给出的1月制造业PMI预期中值为51.0%,高于公布值。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对本报记者表示,参与PMI调查的企业户数从820家上升到了3000家,可能造成了影响。 “样本里面中小企业可能多了,因为从最终统计看来,中小企业的数据有些下降。 ”

  数据显示,本月小企业PMI指数又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降低至46.2%,低于平均值。

  中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宋国青则认为,数据涉及春节的影响,可能出现误差。

  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刘学良表示,导致PMI下降的原因或许在于出口形势仍然严峻。从各指标的表现看,新出口订单指数48.5%,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 (而新订单指数总体仍在上升),而可以参照的是,构成我国出口主力的中小企业的PMI指数均有所下滑。

  对于下降,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PMI下降可能再度引发市场对中国经济动能的担忧。而中国12月银行贷款数据也有所下降。

  不过,多数经济学家都乐观得多。

  “数据显示新订单指数上升了,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指数,这样的结果是经济的优化,将来库存会降低,其实有利于下一个月PMI数值的增加。”联讯证券首席分析师文国庆对本报记者表示。

  可作为印证的是,同期公布的1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最终数较预览数向上修正了0.4个百分点至52.3,也较12月提升了0.7个百分点,创下两年来新高。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汇丰制造业PMI终值较初值向上修正,显示制造业经济活动仍在加速。

  “分析过去十余年官方PMI指数在12月及1月的走势发现,今年PMI回调的幅度明显小于往年,且新订单指数不降反升,因而尽管1月官方PMI扩张幅度有所回落但仍支持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仍在持续这一判断。 ”屈宏斌说。

  内需成回暖主因

  从分类指数来看,新订单指数为51.6%,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达到去年5月份以来的阶段性高点。本月购进价格指数为57.2%,比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本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自2011年5月份以来首次回升到50%以上。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上升。本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9%。

  与此同时,生产指数回落。本月生产指数为51.3%,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5%,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

  “购进价格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反映企业预期继续向好,生产经营规模仍在扩大。但新订单指数上升,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下降,订单总水平趋于稳定,则预示未来补充库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将趋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表示。

  接受本报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认为,本月经济回暖,内需是主要驱动力。

  “目前内需的状况说不上对未来形成支撑,但是基本是好转的,好于12月份。如果在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的情况下,新订单指数上升,说明内需增长得非常强劲。 ”文国庆表示。

  但长远来看,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还没有形成。

  “去年扩大内需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从五月份开始,九月份效应显现出来。根据我们的研究,政策的效应一般会持续两年左右的时间。 ”祝宝良说,目前,真正反映制造业企业自主性的投资还没有显现出来。除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房地产的投资、服务业的投资、制造业的投资,这些大的方面还没有起来。

  尚无通胀压力

  在分类指数中,购进价格指数为57.2%,比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

  中采联官网撰文指出,购进价格指数重回高位,显示上游产品价格又呈加快上涨趋势,压力增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其微博中提醒,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显著上升,预示通胀压力将逐步显现。

  但张立群对本报记者表示,无需就此担忧通胀来临。

  “PMI只反映企业的成本的变化,并不直接反映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化,上涨的只是一些中间产品的价格,这个指标一般是用来判断企业对未来预期的变化。 ”张立群说,去年这个指标是持续下降的,因为去年企业的预期持续不好。

  “中国的通胀反映在房地产、农产品、服务业产品上,跟一些要素价格上涨有关系,PMI指标并不反映。原材料价格上升很难传达到制成品这一块,整个制造业的产能是过剩的,所以工业品的价格上升,并不构成通胀的压力。 ”祝宝良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