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中国政府应考虑尽快取消企业对外直投限制

发布时间:2013-2-1 11:11:00 来源:国际财经时报 【字体:
  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迅速增长,成为东道国政府与公众广泛关注的重要经济现象。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外汇储备快速积累,尤其是外汇储备投资回报低下。中国企业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逐步从获取战略资产到提高生产效率再到占领当地市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投资国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为当地经济带来投资与就业,尤其在非洲,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应该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不过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定性分析与案例讨论的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也碰到不少问题,比如中国在非洲帮助搞建设,容易被看成是与当地的独裁政权合作。另外,中国企业不太了解海外市场环境,不懂得如何改善企业形象,也不擅长与工会打交道。尤其严重的是,不少企业为了便于管理,提高效率,直接带中国工人到海外施工。这对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形象非常不利。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遇到的最大障碍往往是投资者的国企身份(如中铝)或与中国政府的亲密关系(如华为),东道国当局担心中国企业代表中国政府的政治利益,危及当地的经济与政治安全。

  基于上述这些有限的研究,我们初步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

  第一,政府应该考虑尽快取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虽然目前的政策并不严厉管制对外直接投资,但通常一个项目需要获得三个政府部门的批准,包括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外汇管理局。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走这些程序的交易费用非常高,而且它们实际是更多地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将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有利于促进市场化决策的投资行为,也跟中国目前不断推进的资本项目开放一致。直接投资因为是长期投资,短期冲击比较小,理应可以成为优先开放的项目。

  第二,政府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宜审慎,要有选择性。经过十几年的改革、重组,国有企业的治理与效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不少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解决"谁投资、谁负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回报,是需要以自身的素质作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对外多投资债券而发达国家多投资股权,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技术与管理能力。债券投资回报比较低,但如果缺乏投资的能力,转成股权不仅不能保证一定获得高回报,甚至可能血本无归。另外,国有企业大规模往外走,也容易引起东道国民众与当局的不安,不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长期发展。

  第三,政府应该更多地鼓励能够帮助国内产业升级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式很多,应该允许百花齐放,尤其是市场导向的投资。目前中国企业大量地投资海外资源,作为追求未来高回报的手段无可非议,但预期通过海外投资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保障廉价而稳定的资源供应,则并不现实。相反,一些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帮助国内企业产业升级,这样的形式应该得到鼓励。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很多低成本、低技术的产业陷入困境,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四,政府的功能要从管制转向提供服务与保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刚刚开始,国内企业能够得到的海外市场信息不多。政府部门尤其是国家商务部以及一些相关的机构应该尽量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帮助准备到海外投资的企业了解当地的商业、文化与政治环境,学会如何提升企业的形象,改善与当地社会的关系以及提高投资效率,尽量避免做一些得不偿失甚至明显有害的事情。许多对外投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得到的金融服务非常有限,因此政府与金融机构应该考虑加强给予更多的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尽力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目前中国虽然已经跟100多个国家订立了投资协定,但大多数都是关于到中国来的外国直接投资,需要及时修订。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将不断成长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体,中国政府也可以考虑推动签订一个国际性的投资协定,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与现实。

  (本文由最新出版的中国《国际经济评论》杂志提供,选自"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故事'"一文,作者黄益平,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