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做好为清洁环境埋单的准备

发布时间:2013-1-31 8:09: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中东部大面积的雾霾仍在持续。国内主要媒体,均在用很大的篇幅关注雾霾。针对环境恶化的形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态,要“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李克强副总理则称,“必须有所作为”。

  关于治理污染、驱除雾霾,最近我们已经谈论过多次。环境的污染跟过去多年间经济的粗放式发展紧密相关。未来的治污,必须跟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联系起来,必须推进节能减排,反思生活方式。环境保护,需要全民的共同行动。

  今天再谈雾霾话题,是想补充两个观点。其一,要认识到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将是一个不短的过程;其二,清洁的环境不会是免费午餐,整个社会要有为之付出成本的准备。究竟谁来埋单,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雾霾也不是突然间形成的。雾霾的集中爆发,乃是污染物长期积累的结果,当然也跟当前的气象条件有关系。雾霾侵袭之下,许多城市都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比如限制部分公车上路,减少排放;强令一些高污染企业临时停工;强令某些建筑工程临时停工,等等。这些应急措施,于缓解污染的压力不无益处。

  但要看到,应急措施只能是应一时之急,是谓治标不治本。而治本的工程,都是大工程。做大工程,是要花时间的,不可能一两年中就能彻底根治病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不在一朝一夕之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亦非想调就能调。

  西方一些“雾都”追求重现蓝天的历程也说明,要想驱除雾霾,得尊重环境保护的规律。美好的愿望和环保科学之间,需要有很好的结合。李克强副总理前几天在一次讲话中曾如是说,“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有必要提醒的是,有时候,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能恢复。在环境被污染后,重视治理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模式。

  治理被污染的环境,无疑需要付出代价。延伸开来,可以这么说,告别了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时代,并进入越来越深的工业化阶段,想要清洁的环境,都需要付出成本。原因很简单,发展工业经济确实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在许多国家,经济优先还是环保优先,向来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尽管谁都知道环保的重要性,但要在发展与环保之间实现很好的平衡,并非易事。

  大体而言,环保投入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自主型、引导激励型。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在理论上,政府应是主要的埋单者。政府在治理污染方面要起主导作用,并为产生的成本埋单,这一点并无疑问。政府的环保投入,是根据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环保的阶段性目标厘定。在政府力量之外,也可引导市场力量、非政府机构等参与到环保当中。

  除了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事实上,普通公众也有必要做好为清洁环境埋单的准备。比如,要想使得整个电力的生产过程更为洁净、更为环保,就得增加一系列的投入,电力的成本或许会因此提升;比如,要想使油品的质量有较大的提升,也同样需要增加成本。这当中,垄断国企的问题固然无法回避,但公众需承担一定的成本,也是自然的事情。这种埋单准备,将与资源、能源的价格改革有所联系。

  40年前,著名智库罗马俱乐部推出了其第一份公开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陶醉于其中的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警告。今天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再是严厉的警告,而是切实的威胁。治污需要理性、科学的行动,也需要准备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