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以产业为支撑 力促新型城镇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4-2-17 14:05: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 【字体:

  “没有产业做基础,农业转移人口无法市民化,城市也将无法发展。”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讲,城镇化一定是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市民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有产业做基础、做支撑。城市的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促进外来打工人口融入城市的关键。

  自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来,关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更多地聚焦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上。在采访农业转移人口时,本报记者发现,大多数外出打工者更关心就业、收入问题。而城镇的产业发展为吸纳人口、提高收入提供了必要条件。那么,新型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如何互相促进?如何才能使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公共服务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大、中、小城市分别应当如何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专家。

  改善城市软环境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对本报记者表示,强调“新型”城镇化,是针对过去一段时间,城市发展注重产业发展、忽视外来人口分享发展成果的发展偏差而言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注重接纳外来人口的融入,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非农就业人口市民化相协调。但无论是传统的城镇化还是新型城镇化,都是以发展非农产业、非农就业人口在城市聚集为前提的。

  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曾表示,我国的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公共服务和人口集聚要相统一。

  张俊伟表示,要使这四者相统一,坚持包容性的发展理念是关键,应着眼于推动发展成果共享。首先,要坚持差异化竞争、错位化发展的理念,找准自身优势,强化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特色发展道路;其次,大力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城市发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投入,离不开外来劳动力的贡献。相应地,政府也有责任为外来人员提供公共服务,引导其在当地安居乐业。从现实角度考虑,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局面的结束,各地争夺有限劳动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一座城市如果不能有效地回应外来人口的关切,为其安居乐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将很容易丧失对外来人口、青年创业者的吸引力,从而损害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吸纳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方面,我国城市政府大有可为,也应该大有作为。

  “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会互相促进。”张占斌表示。随着人口聚集,我们对绿色、保健、养老等产业的需求增加。有了社会需求,人口聚集较成熟,才有可能形成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另外,城镇化发展对技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等也会有新的需求,因此将会对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影响。

  张俊伟也认为,城市软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升城市质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硬件,还是投资软环境,都会对居民生活成本、企业运营成本产生影响,也会对城市竞争力和当地经商环境产生影响。近年来,各地的基础设施、经商硬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以土地经营为依托的,最终要借助房价、房租、劳动力成本把建设成本转嫁出去。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居高、房租贵,这将成为推动产业向三四线城市转移的重要推动力;而我国东部地区房价房租较高,也将是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完全可以通过改善地区软环境,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把提升城市质量与产业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共赢共享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张俊伟说。

  大城市注重产业疏散 小城镇允许个性发展

  关于各地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张占斌建议,由于各城市工业发展阶段、要素禀赋不同。因此,不论大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符合要素禀赋的产业结构。此外,由于服务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各地也要考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

  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上海政法学院法律与公共行政研究中心主任杨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及特大型城市的行政、经济、就业、活动中心普遍集中在市中心,这样一来,会使城市发展面临过分膨胀、资源有限的压力。因此,郊区是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城镇化的发展重点。而在郊区发展过程中,应当着力考虑中心城区的产业疏散。另外,对每一个卫星城、远郊县、区的产业发展也要有统筹和错位。如果都按同一模式,会引发恶性竞争,也不利于形成效益。

  “中小城市虽然不存在以上问题,但目前,一些省会城市也存在大量圈地、扩张规模的现象,我觉得有点一厢情愿,毕竟行政化不能代替一切。”杨寅说。

  杨寅认为,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允许发展中的个性体现。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产业升级不是乡镇级规模所能够决定的。因此,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一定要有区域乃至全国层面上的统筹,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其发展。正因如此,要把乡镇经济放到县域来看,县域无法统筹决定的,需放到省域甚至全国来统筹。而在以省域甚至国家为单位进行统筹时,要充分考虑到公共政策的均衡性。

  产业发展须内部权衡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杨寅补充道,产业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就业拉动及转型户的就业安排,还应当考虑该产业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区域、地方的环境保护和生态需要。

  “如今我们已有了正确的理念和要求,但这仅解决了一半问题,另一半问题则是制度的制约和规范机制。”杨寅表示,由于地方政府、农民、城镇居民、投资商等每个群体利益出发点不同,仅仅停留于理念、口号、要求、原则是不够的。因此,首先,内部要通过权衡利弊来做决定,比如要有就业、社会风险、成本收益、产业拉动等评估;同时,外部要有上级政府、甚至是中央部委的监督、审批,还要依法核准、评价。“必须做到内外结合,否则任凭再好的发展理念也将无法落实。”杨寅说。

  在产业发展中,张占斌认为,政府应该做到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真正建立服务性政府。“比如工商登记、税收、各种信息指引、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完善,将为更多人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也是发展产业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中小城市小微企业相对更多,所以要有针对性地来制定一些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小微企业发展铺路搭桥。这样可以为更多人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办法和机会多了,慢慢人气也集聚起来了。”张占斌补充道。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762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