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百万劳动力转移地图
本报记者 胡欣欣 渭南报道
拥有556万人口的渭南市,有280万的劳动力人口,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劳动力资源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些劳动力的外出务工让渭南成为了劳动力转移大市,2010年后,渭南劳动力转移都在百万以上。
这些劳动力去了哪里?他们走出去后都在做哪些工作?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武俊兴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
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
《21世纪》:近年渭南的劳动力转移在地域上有哪些变化?
武俊兴:劳动力的转移概念有两个,一个是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劳动力出省,对省外进行的劳务输出。另一部分就是就地、就近的转移。
近年来,渭南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变化有这么几项:一个是转移的地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渭南劳动力转移主要在珠江三角洲,比如东莞、深圳等地,占到外出劳动力的60%。但近几年发生的变化是,长江三角洲占到了60%多,珠江三角洲比例下降,占到30%左右。
我们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长三角待遇水平高、企业用工需求量大,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影响比较大,但长三角后来新建的厂使得其避开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需求量猛增。另外,向环渤海湾、华北、福建等地的劳动力转移也开始增加,占10%左右。
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变化是省内转移的增加。以往省内转移占到40%,省外转移占大头。近几年省内转移占到60%,省外转移占到40%。这是因为西部省份地方经济不断发展、招商引资加大,用工量也比较大,大家愿意在家门口就业。另外,我们发现随着当地企业不断地规范用工环境、提高待遇,已经逐步接近沿海地区。原来当地企业工资就几百元,现在变到1500-2000元,与沿海的差距缩小。
同时,渭南在支持回乡创业上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农民在外面换了脑子、挣了票子,回家就可以办个厂子。政府再提供一些平台,他们只需要提供技术和资金,这样也能带动周围的人就地就业。而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的加速,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就目前渭南的情况来看,2013年劳动力转移130万人,常年在外地的只有40多万了。
《21世纪》:地域发生变化的同时,用工需求的数量和门类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武俊兴:原来的用工专业比较单一,现在更加宽泛。过去以制造业、电子工业的用工需求居多,现在电子行业的用工量继续持续,但是我们发现市场营销、焊接、数控车床等专业的用工量加大。这也让我们的劳务培训发生了变化,会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
说到劳动力需求的问题,渭南劳务组织输出的中介机构在发生着变化。过去渭南职介机构一度达到100多家,现在只剩50到60多家。过去渭南人出去找工作,除了要贴路费以外,还要给中介机构钱。而现在是工厂的人给中介钱,有的还贴上路费。这反映的就是原来的劳动力是供大于求,现在是求大于供,用工上的紧缺。
社保转移接续仍是问题
《21世纪》:渭南劳动力的转移给渭南的农民收入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武俊兴:渭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里面,有很大一块是劳动力工资性收入。从近年的数据来看,2010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72元,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1493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2011年、2012年,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分别是2080元和2977元,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和44%。
你可能会有疑问,刚才不是说到外出务工的工资已经是每月1500元以上了,怎么劳动力转移收入的数字才这么少。原因是,在渭南的130万转移劳动力中,更多的是季节性临时工人,并非常年在外,我们的统计是包括这些人在内的平均数字。
《21世纪》:在你看来,伴随着这些新的变化,渭南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武俊兴:现在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向质量发生了变化,这对我们的劳务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渭南市全国有名的培训城,有200多家培训学校,每年专业性的技能培训要达到一万多人。现在需求的专业更为宽泛,我们要根据企业需求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从输出群体上来看,原来非年轻人不要,现在是四五十岁的人更吃香,因为稳定性更高,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培训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另外,虽然现在用工环境在逐步改善,维权意识也在增强。渭南在几个主要的劳动力接收地都设有劳务办事处,可以帮助当地的务工人员维权。
近两年,随着新农合在农村的全覆盖,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外出务工人员按照当地社会保障政策缴纳的社会保险与新农合从工龄和基金上如何转移接续,这也是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他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拥有556万人口的渭南市,有280万的劳动力人口,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劳动力资源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些劳动力的外出务工让渭南成为了劳动力转移大市,2010年后,渭南劳动力转移都在百万以上。
这些劳动力去了哪里?他们走出去后都在做哪些工作?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武俊兴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
从珠三角转向长三角
《21世纪》:近年渭南的劳动力转移在地域上有哪些变化?
武俊兴:劳动力的转移概念有两个,一个是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劳动力出省,对省外进行的劳务输出。另一部分就是就地、就近的转移。
近年来,渭南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变化有这么几项:一个是转移的地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渭南劳动力转移主要在珠江三角洲,比如东莞、深圳等地,占到外出劳动力的60%。但近几年发生的变化是,长江三角洲占到了60%多,珠江三角洲比例下降,占到30%左右。
我们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长三角待遇水平高、企业用工需求量大,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影响比较大,但长三角后来新建的厂使得其避开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需求量猛增。另外,向环渤海湾、华北、福建等地的劳动力转移也开始增加,占10%左右。
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变化是省内转移的增加。以往省内转移占到40%,省外转移占大头。近几年省内转移占到60%,省外转移占到40%。这是因为西部省份地方经济不断发展、招商引资加大,用工量也比较大,大家愿意在家门口就业。另外,我们发现随着当地企业不断地规范用工环境、提高待遇,已经逐步接近沿海地区。原来当地企业工资就几百元,现在变到1500-2000元,与沿海的差距缩小。
同时,渭南在支持回乡创业上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农民在外面换了脑子、挣了票子,回家就可以办个厂子。政府再提供一些平台,他们只需要提供技术和资金,这样也能带动周围的人就地就业。而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的加速,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就目前渭南的情况来看,2013年劳动力转移130万人,常年在外地的只有40多万了。
《21世纪》:地域发生变化的同时,用工需求的数量和门类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武俊兴:原来的用工专业比较单一,现在更加宽泛。过去以制造业、电子工业的用工需求居多,现在电子行业的用工量继续持续,但是我们发现市场营销、焊接、数控车床等专业的用工量加大。这也让我们的劳务培训发生了变化,会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订单式培训。
说到劳动力需求的问题,渭南劳务组织输出的中介机构在发生着变化。过去渭南职介机构一度达到100多家,现在只剩50到60多家。过去渭南人出去找工作,除了要贴路费以外,还要给中介机构钱。而现在是工厂的人给中介钱,有的还贴上路费。这反映的就是原来的劳动力是供大于求,现在是求大于供,用工上的紧缺。
社保转移接续仍是问题
《21世纪》:渭南劳动力的转移给渭南的农民收入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武俊兴:渭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里面,有很大一块是劳动力工资性收入。从近年的数据来看,2010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72元,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1493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2011年、2012年,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分别是2080元和2977元,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和44%。
你可能会有疑问,刚才不是说到外出务工的工资已经是每月1500元以上了,怎么劳动力转移收入的数字才这么少。原因是,在渭南的130万转移劳动力中,更多的是季节性临时工人,并非常年在外,我们的统计是包括这些人在内的平均数字。
《21世纪》:在你看来,伴随着这些新的变化,渭南劳动力转移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武俊兴:现在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向质量发生了变化,这对我们的劳务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渭南市全国有名的培训城,有200多家培训学校,每年专业性的技能培训要达到一万多人。现在需求的专业更为宽泛,我们要根据企业需求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从输出群体上来看,原来非年轻人不要,现在是四五十岁的人更吃香,因为稳定性更高,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培训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另外,虽然现在用工环境在逐步改善,维权意识也在增强。渭南在几个主要的劳动力接收地都设有劳务办事处,可以帮助当地的务工人员维权。
近两年,随着新农合在农村的全覆盖,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外出务工人员按照当地社会保障政策缴纳的社会保险与新农合从工龄和基金上如何转移接续,这也是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他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5681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福建将清理闲置土地 优先用于养老项目
下一篇:杭州推进市域行政区划调整 富阳临安将融入主城
·儿子为赚钱 父母闹翻天2014.07.17
·7月第二周投资方向2014.07.11
·中德“牵手”概念股2014.07.08
·7月第一周投资方向2014.07.04
·6月4周投资方向2014.06.27
·给六代财富核心信息平台客户的第一封信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