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中国“十三五”期间有望建立全国碳市场
见习记者 张晴 北京报道
正当国内各个碳市场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时,全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也已提上日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已于今年2月向世界银行PMR基金提交了国内碳市场设计方案,并随后通过了审议,得到世行800万美元的资助。
在2010年的坎昆会议上,世行宣布启动PMR(Partnership for Market Readiness,碳市场准备伙伴)基金,旨在为基于市场的减排机制提供资金支持并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市场机制实现减排。
目前,PMR基金由13个出资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参与国组成。其中出资国由发达国家和组织构成,包括澳大利亚、丹麦、欧盟委员会、芬兰、德国、日本、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参与国为发展中国家,有巴西、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印度、印尼、约旦、墨西哥、摩洛哥、秘鲁、南非、泰国、土耳其、乌克兰和越南。
PMR基金通过合作伙伴大会(PA)决定资金使用和分配,目前已经确认了对5个国家的资助,并将在10月底举行的会议上审议对第六个国家的支持。
近日,PMR基金在北京举办了首次地区性MRV(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培训,来自中国各试点和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泰国等亚洲国家的相关从业人员在此进行了交流。PMR基金经理王雪漫也来到中国调研,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碳市场关乎全球市场成败
300页的中国报告在所有国家中是最好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PMR此次决定给予中国最高额度的支持,也就是800万美金,原因何在?
王雪漫:PMR的管理机构有一套评审标准,发放300万、500万和800万三个层级的资助。决定给中国最高的800万资金,首先是因为中国的设计方案很好,每个部分都能涵盖。中国的专家、发改委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大约300页的报告在所有国家中是做得最好的。
另外,中国的方案已经不完全是调研了,方案出来后能够真正的影响到决策。相比其他国家,中国是唯一拿出非常详细计划的国家。当很多国家还在探讨到底怎么做的时候,中国已明确了要减排,提出了目标,并且让试点先做起来。现在试点的省市也已经在进行,确实需要开始想全国性的设计。如果想要2016年启动,时间是很紧迫的,而全国市场的设计包含了大量的、复杂的工作量,不仅是要调研,还要拿出一套方案出来。
而且,中国的经验不仅对中国很重要,对其他国家也很重要。虽然现在有欧盟的经验,但是欧盟毕竟是发达国家,情况不一样。而我们所说的“南南合作”就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来借鉴这些经验。比如此前我们邀请深圳试点有关人员去巴西交流,介绍他们的经验,就有效。别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巴西的经济也在增长,中国的经济也在增长,你怎么处理经济增长和限控之间的矛盾?
所以世行已经决定提供800万美元的支持,在完成流程之后就会发放给中国政府,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政府建立一个完善的计划。除资金之外,我们也会组织研讨会帮助中国政府完善方案。
《21世纪》:如果中国碳市场建成,对全球碳市场会产生何种影响?
王雪漫:我总说中国碳市场的成败,关系着全球碳市场的成败。中国的碳市场成功了,全球的碳市场就有希望;否则,全球的碳市场就会画一个很大问号。
我认为如果中国碳市场参与进来,就会起到主导作用。欧盟的市场现在还是全世界最大的,也是唯一正常运作的国家级市场,而加州市场毕竟是区域性的。中国这种市场量级加进来的话,碳市场圈就很大了,中国就会领导全球碳市场的发展。
国内试点进展激动人心
如果中国完全用一个模式,可能就做不下去了。
《21世纪》: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碳市场试点工作?
王雪漫:中国碳市场走的比较前,特别是试点工作进展很快。两年前我来中国时,很多地方政府包括专家都对碳市场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核算。但这次我发现变化确实非常大,可以说激动人心。
现在7个试点的工作都开始了,很多数据不仅有指南,还进行了一定的核查,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的专家队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如此迅速的开展起来。
当然现在各个试点情况是千差万别,在试点时,互相探讨,最后借鉴各试点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1世纪》:现在不同的试点有不同的设计,这对将来建立全国市场有何影响?
王雪漫:没来中国之前,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但这次看到各个试点都有自己不同的分配方法、管控企业范围,MRV的情况也不同。如果中国完全用一个模式,可能就做不下去了。
比如管控企业范围,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会遇到因为企业坚决反对而无法实施的情况,企业也会考虑自己的增长和竞争力,所以要让各试点根据本地情况来进行考量。比如湖北重工业比较多,所以纳入企业的门槛比较高。尽管这样,仍有150多家。而北京纳入很多服务业,排放源就比较小。碳市场对很多企业而言是新事物,需时间培养和引导。
所以7个试点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但这些不同的方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我觉得采取试点的办法非常明智。
中国这么大,灵活性还是很重要的。现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不一样,而中国都覆盖了。这就不可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21世纪》: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方案中,专门提到电力企业和国企这两个本国特点,您如何理解?
王雪漫:中国在建设碳市场上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电力方面,发电、调度、输电、电价等都由政府管理,电价就不会由市场决定。那怎么处理呢?我看到有些试点就采用了间接排放的方法来纳入,用这种方式进行电价传导,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别的国家可能就不会这样做,因为涉及到双重计算的问题。但中国用这种方式,就能让用电企业也感受到减排压力。
另一个是国企,他们的特点就是管理比较健全,但排放量也比较大。我与一些国企接触,发现他们具有比较长远的眼光,能看到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国企要思考如何尽早介入,从中受益。当然这其中难度是肯定有的,但国企也确实是中国碳市场最重要的参与方之一。
全球市场需要3C标准
最终还将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全球碳市场。
《21世纪》:在各国碳市场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何种困难,如何解决?
王雪漫:碳市场的建设确实有很大的艰难性,因为市场的搭建完全靠数据支撑,而数据的搜集和建立有一个过程。但我认为,碳市场不仅能够具有以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增加数据的可靠性、数据的透明性,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因此,我们也在举办MRV的培训,在数据方面给予技术支持。
在全球碳市场中,我们提出了一个“3C”概念,认为这是碳市场建立的基础。所谓“3C”就是Credibility(可靠性), Consistency(可持续性), Comparability(可比性)。首先碳市场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然后要可持续,最后非常重要的就是可比性。
最终还将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全球碳市场,让不同的国家之间可以对联、交易。当然最终如何实现还在进行探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基础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PMR国家达到3C标准。这样在未来需要和其他国家对接时就比较容易实现。
《21世纪》:您预计中国全国性碳市场何时建成?
王雪漫:据我了解,中国计划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建立起全国碳市场,即2016到2020年之间。现在很难说确定是哪一年,但我想如果2020年时能够建立起一个全国性、正常运转的市场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和欧盟市场一样,每个市场都需要适应的时间,然后调整、从错误中总结经验。
正当国内各个碳市场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时,全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也已提上日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已于今年2月向世界银行PMR基金提交了国内碳市场设计方案,并随后通过了审议,得到世行800万美元的资助。
在2010年的坎昆会议上,世行宣布启动PMR(Partnership for Market Readiness,碳市场准备伙伴)基金,旨在为基于市场的减排机制提供资金支持并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市场机制实现减排。
目前,PMR基金由13个出资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参与国组成。其中出资国由发达国家和组织构成,包括澳大利亚、丹麦、欧盟委员会、芬兰、德国、日本、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参与国为发展中国家,有巴西、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印度、印尼、约旦、墨西哥、摩洛哥、秘鲁、南非、泰国、土耳其、乌克兰和越南。
PMR基金通过合作伙伴大会(PA)决定资金使用和分配,目前已经确认了对5个国家的资助,并将在10月底举行的会议上审议对第六个国家的支持。
近日,PMR基金在北京举办了首次地区性MRV(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培训,来自中国各试点和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泰国等亚洲国家的相关从业人员在此进行了交流。PMR基金经理王雪漫也来到中国调研,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碳市场关乎全球市场成败
300页的中国报告在所有国家中是最好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PMR此次决定给予中国最高额度的支持,也就是800万美金,原因何在?
王雪漫:PMR的管理机构有一套评审标准,发放300万、500万和800万三个层级的资助。决定给中国最高的800万资金,首先是因为中国的设计方案很好,每个部分都能涵盖。中国的专家、发改委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个大约300页的报告在所有国家中是做得最好的。
另外,中国的方案已经不完全是调研了,方案出来后能够真正的影响到决策。相比其他国家,中国是唯一拿出非常详细计划的国家。当很多国家还在探讨到底怎么做的时候,中国已明确了要减排,提出了目标,并且让试点先做起来。现在试点的省市也已经在进行,确实需要开始想全国性的设计。如果想要2016年启动,时间是很紧迫的,而全国市场的设计包含了大量的、复杂的工作量,不仅是要调研,还要拿出一套方案出来。
而且,中国的经验不仅对中国很重要,对其他国家也很重要。虽然现在有欧盟的经验,但是欧盟毕竟是发达国家,情况不一样。而我们所说的“南南合作”就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来借鉴这些经验。比如此前我们邀请深圳试点有关人员去巴西交流,介绍他们的经验,就有效。别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巴西的经济也在增长,中国的经济也在增长,你怎么处理经济增长和限控之间的矛盾?
所以世行已经决定提供800万美元的支持,在完成流程之后就会发放给中国政府,希望能够帮助中国政府建立一个完善的计划。除资金之外,我们也会组织研讨会帮助中国政府完善方案。
《21世纪》:如果中国碳市场建成,对全球碳市场会产生何种影响?
王雪漫:我总说中国碳市场的成败,关系着全球碳市场的成败。中国的碳市场成功了,全球的碳市场就有希望;否则,全球的碳市场就会画一个很大问号。
我认为如果中国碳市场参与进来,就会起到主导作用。欧盟的市场现在还是全世界最大的,也是唯一正常运作的国家级市场,而加州市场毕竟是区域性的。中国这种市场量级加进来的话,碳市场圈就很大了,中国就会领导全球碳市场的发展。
国内试点进展激动人心
如果中国完全用一个模式,可能就做不下去了。
《21世纪》: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碳市场试点工作?
王雪漫:中国碳市场走的比较前,特别是试点工作进展很快。两年前我来中国时,很多地方政府包括专家都对碳市场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核算。但这次我发现变化确实非常大,可以说激动人心。
现在7个试点的工作都开始了,很多数据不仅有指南,还进行了一定的核查,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的专家队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如此迅速的开展起来。
当然现在各个试点情况是千差万别,在试点时,互相探讨,最后借鉴各试点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1世纪》:现在不同的试点有不同的设计,这对将来建立全国市场有何影响?
王雪漫:没来中国之前,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但这次看到各个试点都有自己不同的分配方法、管控企业范围,MRV的情况也不同。如果中国完全用一个模式,可能就做不下去了。
比如管控企业范围,不仅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会遇到因为企业坚决反对而无法实施的情况,企业也会考虑自己的增长和竞争力,所以要让各试点根据本地情况来进行考量。比如湖北重工业比较多,所以纳入企业的门槛比较高。尽管这样,仍有150多家。而北京纳入很多服务业,排放源就比较小。碳市场对很多企业而言是新事物,需时间培养和引导。
所以7个试点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但这些不同的方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我觉得采取试点的办法非常明智。
中国这么大,灵活性还是很重要的。现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不一样,而中国都覆盖了。这就不可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21世纪》:中国的全国碳市场方案中,专门提到电力企业和国企这两个本国特点,您如何理解?
王雪漫:中国在建设碳市场上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电力方面,发电、调度、输电、电价等都由政府管理,电价就不会由市场决定。那怎么处理呢?我看到有些试点就采用了间接排放的方法来纳入,用这种方式进行电价传导,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别的国家可能就不会这样做,因为涉及到双重计算的问题。但中国用这种方式,就能让用电企业也感受到减排压力。
另一个是国企,他们的特点就是管理比较健全,但排放量也比较大。我与一些国企接触,发现他们具有比较长远的眼光,能看到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国企要思考如何尽早介入,从中受益。当然这其中难度是肯定有的,但国企也确实是中国碳市场最重要的参与方之一。
全球市场需要3C标准
最终还将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全球碳市场。
《21世纪》:在各国碳市场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何种困难,如何解决?
王雪漫:碳市场的建设确实有很大的艰难性,因为市场的搭建完全靠数据支撑,而数据的搜集和建立有一个过程。但我认为,碳市场不仅能够具有以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增加数据的可靠性、数据的透明性,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因此,我们也在举办MRV的培训,在数据方面给予技术支持。
在全球碳市场中,我们提出了一个“3C”概念,认为这是碳市场建立的基础。所谓“3C”就是Credibility(可靠性), Consistency(可持续性), Comparability(可比性)。首先碳市场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然后要可持续,最后非常重要的就是可比性。
最终还将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全球碳市场,让不同的国家之间可以对联、交易。当然最终如何实现还在进行探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基础的就是希望能够帮助PMR国家达到3C标准。这样在未来需要和其他国家对接时就比较容易实现。
《21世纪》:您预计中国全国性碳市场何时建成?
王雪漫:据我了解,中国计划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建立起全国碳市场,即2016到2020年之间。现在很难说确定是哪一年,但我想如果2020年时能够建立起一个全国性、正常运转的市场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和欧盟市场一样,每个市场都需要适应的时间,然后调整、从错误中总结经验。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3363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9月份PMI数据分析
下一篇: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思路明确 预计投资超一亿美元
·叙利亚局势再趋紧张 欧洲股市开盘下跌2013.10.16
·10月15日股城模拟炒股排行榜2013.10.16
·深市活跃股公开信息B股09092013.10.16
·股指行情正在“由熊转牛” 后市或震荡走高2013.10.16
·科氏工业集团同意以每股38.5美元收购Molex2013.10.16
·美股周一开盘上涨 中国出口数据亮眼提振市场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