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段里仁创新交通方案须因势利导

发布时间:2013-9-28 11:15: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浏览: 【字体:

  宋馥李

  城市是人们衣食住行的聚集地,城市是否高质量的解决这些民生问题与挑战,决定了人们生活的质量。行就要交通顺畅,但在中国的城市,“畅行”渐成梦想,拷问着中国的城市管理。日益加剧的交通拥堵,倒逼交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作为首都,北京的交通基础设施首屈一指,而拥堵状况,也闻名全国。探索畅行之道,北京的困境,也是中国的困境。北京的破局之举,从看似“细微”处着手,以有意义的创新应对挑战,对诸多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有着广泛的启示。

  ——编者

  北京的最堵9月接近尾声,一系列交通疏导之策,正待效果考评。

  9月23日,住在东坝地区、工作在东直门附近的朱女士,下班时特意感受了一下潮汐车道的效果。她惊喜的发现,以往艰难的出城之路,确实畅快了很多,从京广桥至慈云寺,只用了短短7分钟。潮汐车道究竟效果几何,虽然还有待数据加以分析,但从驾驶者的体验来说,增开的车道,无疑顺应了规律,带来了便捷。

  9月12日,在晚高峰17时至20时,北京市朝阳路京广桥至慈云寺桥路段,正式试行潮汐车道,进城方向的一条车道改为出城方向,主路从“两出两进”改为“三出一进”。每年这个时候,北京市的交通管理部门都如考试一般,紧张应对。除了示范运行“潮汐车道”,北京市还采取了增加社区通勤快车、加开地铁临客等一系列措施,力图使今年9月份公共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长5.5%。

  而“首堵”北京的创新,也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城市来说,已成规模的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单纯依赖于大工程和大项目的推动。而以更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思维出发,针对现实的挑战,通过积极的探索,以务实的解决方案促进具体问题的改进乃至化解,也是一种更具实效、更有意义的创新。

  从理念到技术层面,北京还有哪些创新空间?这些有意义的探索正在引导怎样的变化?记者专访了原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局长、长安大学交通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段里仁。

  压力倒逼创新

  经济观察报:北京朝阳路的潮汐车道的尝试,是全国首次尝试吗?有什么样的示范意义?

  段里仁: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城市实施过,但是没有坚持下来。那时候,只是作为一种临时性的交通管理措施,还没有上升到交通管理模式的层面去研究和推广。

  潮汐车道这种交通管理理念,在国外有20多年的历史了,实施的效果都不错。但并不是每一条路都有这样的条件。北京的城市布局比较适合,很多车早上进城晚上出城,潮汐特征明显。这个管理方式的创新符合实际。实际上,潮汐车道也是一种路权分配上的创新,这不仅是对道路资源的分配,也是时间上的分配。

  经济观察报:如何理解路权分配理念?在城市交通中,路权分配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段里仁:路权分配应该合理,理清关系、分配公平。例如,1999年我去过首尔,那时的首尔就像现在的北京,交通拥堵、一塌糊涂。火车站前面有两条高架路,配置两个停车场,火车站前面的一幢大楼,也有高架路和停车场。

  但我上个月再去的时候,他们已经把高架路去掉了,两个停车场也取消了,建了一个公交自行车广场,由静止的停车变成运行的车辆。由静变动,就把血液搞活了。公交车没有一辆停在那里了,他都是运动的,变成了七个通道。

  现在,我们的一些车站和机场,也实行这样的交通管理,但还不够精细,应该把这个理念深入下去。

  经济观察报:你对北京的交通状况如何评价?这样的城市里面,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段里仁:我用12个字概括,关系不顺,分配不公,感觉不甜。关系不顺,就是指各种交通参与者,包括地铁、小汽车、自行车没有和谐无缝连接。对路权的分配不合理,人们对各种交通出行的体验,并不是很好。

  解决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增量要减少、交通要分离、交通还要连续。交通要分离,就是不同速度的车,不应该在一个通道里走;各种交通方式衔接好,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你看,轨道交通是线式的交通工具,它不能实现门到门的通行,它是刚性的,相当于我们的动脉,需要很多毛细血管来组成这个系统。用以辅助它的,第一位是行人,第二位是自行车,第三才是路面公交,第四是出租车,第五是小汽车。

  现在,小汽车承担了大概30%左右的交通运营量,但是占用的道路资源大概有60%左右甚至达80%左右,这个要努力降下来。很多时候,把路权都分配给了小汽车,结果越来越走不动。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要把小汽车的增量减到最小,很多项目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个情况。

  首尔市政府前原来有个首尔广场,广场前面是巨大的停车场。广场西边的市政大道是城市主干道。现在广场让给了行人,成为一个公共广场。这样做有没有造成交通拥堵呢?没有,因为他们在控制上有了创新,就是市政大道上的五个交叉路口一起亮灯,很多路口是可以聚类走活的,绝大多数路口可以实现两相位控制,排着队的车辆在很短时间内就通过了。

  这样的管理创新,目前在北京还没有,在我们的管理中,还没有取得共识,需要一个过程。

  基于现实的改进

  经济观察报:基于北京的现实,你觉得,缓减北京的交通拥堵状况,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段里仁:当务之急,是让自行车回归。现在北京轨道交通已经成型了,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问题不大,但是小汽车增量控制达标有一定难度,小汽车对于个人来说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缺点:耗能大、污染大、占空间大,在城市主城区,它的增量不但是指拥有量,还要乘上它的运行时间。

  我们一方面限制,一方面也要尽快让自行车回归。其实即使不提倡,自行车也越来越多了,但要加速这个过程。眼下,最要紧的是解决停车的困难,把路边停车位腾出来,画一条线,还原一个干干净净的自行车道,哪怕窄一点都可以。这样子,小汽车还可以降低至少两个百分点,这是当务之急,也是最切实可行的。

  你看,北大医院门诊部有个自行车场,今年3月份的时候,我去过一次,那里刚刚设了自行车停车场,上个周我又去观察了一下,半年之内,三月份停着两排自行车,现在停了三排,等于增加了三分之一,说明只要创造了条件,自行车的回归会很迅速的。

  经济观察报:关于小客车的限行和限购,是近两年公众一致关注的问题,你怎么看待这种管理方式?

  段里仁: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小汽车的限行和限购,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小汽车交通增量要减少,一般来讲它可以采取四类办法:一是工程设施措施;二是交通管理措施;三是经济手段措施;四是行政限行措施,这就是国际上公认的优先顺序。

  北京这些年来在工程设施和交通管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小汽车的发展实在太快,如果不采取一些经济上和行政上的措施,要在短期内缓解交通拥堵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争取公共交通更快的发展和自行车更快的回归,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适当的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来削减小汽车总量的增量,我认为这是合理的。

  但交通的最终解决,不能只靠一种手段。就如同我们不能只有一件衣服,夏天要穿半袖,秋天得穿毛衣,冬天得穿棉衣。交通出行方式,也要让人们有选择性,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当然这个自由是因时因地变化的。

  经济观察报:交通是与人的互动,在加强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其实同样需要交通参与者的积极响应,在这方面,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

  段里仁:我曾经概括为,遵循规律,崇尚法律,严于自律,创新他律。前三个好理解,其实创新他律是说交通的参与者要相互监督、相互提醒。

  我再举个例子,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有时候尽管车辆不多,但是你走不快,因为大卡车老是占着最里面的快车道。

  我去过30个国家,发现一个情况。他们的卡车,包括小卡车,大客车,后面挡风玻璃上都有限速标志。为什么有这个标志?这是国家规定的,比如说限速100,或者最多是90,这个标志很明显,只要是欧盟国家都必须这样。

  卡车一半都带有汽车记录仪,超速了会有记录,走错车道也会有记录。那这个后面的标志有什么作用呢?让后面的车辆看到,在欧洲国家,日本也是这样。在中国,汽车鸣笛的意思往往就是我先走,不要妨碍我;而在那些国家,汽车鸣笛,更多的是提醒你违规。高速公路上,如果你是大卡车,如果走了第一车道,周围的汽车是要鸣笛的。你想想,如果,你违规了,周围的汽车一致向你鸣笛,你还会违规吗?这种氛围,就是他律,所以,对于每一个交通参与者来说,在自律和法律的基础上,还要加上一个他律。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3110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