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产业投资增速跌至十年低点
今年1~7月,中国第二产业投资95765亿元,增长1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17.1%,从月度累计增长速度来看,两个增速指标均跌至了自2003年以来的十年低点。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十年间的投资基数越来越大,各项投资增速放缓是必然现象。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已从以往投资单轮驱动进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内需增长新模式。而本届政府的“稳增长”政策将避免三年前“四万亿”政策的弊端,通过改良的微刺激,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投资高增阶段结束
从历史数据追溯,2003年中国经济曾在持续整顿后重拾经济活力,进入一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阶段。2003年,中国第二产业全年的投资增速约为39.1%,其中工业为39%。到2004年2月,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曾一度冲击到78.6%的历史高位,制造业的投资增速高达98.2%。
但从那之后,中国整体投资增速呈台阶式放缓。尽管在2010年后,“四万亿项目”使得第二产业增速在2011年末出现27%左右的高增长,但刺激效应一过,中国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归放缓态势,从十年前的30%以上下滑到20%左右,一轮依赖投资增长的经济周期告一段落。
伴随增速变化,中国投资结构也出现重大转变。在国家政策推动的十年产业升级中,第二产业在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约35%到目前的43%,第三产业由2003年61%左右下降到目前的55%左右。
得益于产业投资的积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方面显示中国初步确立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中国正逐渐摆脱以往过于依赖房地产投资的状况。
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看来,由于十年累积的投资基数越来越大,各项投资增速放缓是必然现象,而且投资增速从由前期政策刺激下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基本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从以往投资单轮驱动进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内需增长新模式。
市场性投资需求减弱
随着“四万亿”下的投资项目过去五年内逐渐完工,前期政府主导的、由国有企业带动的刺激性投资需求也逐渐让位于市场主导的市场性投资需求。
记者注意到,中国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长越来越依赖非国有的民间投资。今年1~7月,第二产业民间投资额为72776亿元,占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约76%左右。
然而,民间投资增速今年仍在逐步放缓。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撰文认为,中国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机制已悄然发生变化。具有明确方向、能集中资源办大事的领域和机会快速消失,跑马圈地式的粗放扩张时代基本结束。而微观企业对此感觉较为明显,近些年来较难找到新的投资机会,实业投资的吸引力持续下降。我国将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包括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分工深化、需求导向的新阶段。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未到位
对于前七个月第二产业投资下滑的原因,胡迟认为,一方面是全球和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转弱,影响了企业投资意愿,另一方面是中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仍在途,新兴产业还未能有效接续。
“十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对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各界也都意识到不能重走以往粗放发展的老路,应该转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但对于如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投资者对投资前景和产业政策还有疑虑,这样的情况下,原有产业已经调整了,但战略新兴产业还没有很好接续,所以整个第二产业和制造业增长的速度都出现了回落。”胡迟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2005年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分别高达43.9%、43.1%和31.9%,在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10、2011年仅为14.7%和18.3%。而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下,2004~2011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均超过30%。
吸取“四万亿”政策教训
2010年的“四万亿”透支了一些企业持续投资的能力,对于当前投资回落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前期投资高增的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都出现了大量企业亏损的状况。
在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看来,当时“四万亿”是配合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以及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出的,现在来看,曾经支持力度较大的行业,如钢铁、造船、光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家电行业也由于节能补贴政策导致国内家电厂商坐享红利,技术革新落在了国际竞争者之后。
沈建光认为,“四万亿”的教训不在于是否推出刺激政策,而在于执行过程中忽视了中国经济固有的结构性弊端。
沈建光认为,稳增长与调结构需要协调推进,经济萧条时调结构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增长中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在调结构中使增长可持续才是最佳方式。
本届政府也在避免再次出现上述困境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比如铁路地铁建设等更多是运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作用,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手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出而非让银行重新贷款给地方融资平台,这有利于避免地方债务问题重演;除了信息产业外,不再推出产业政策,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最高决策层表态不以GDP论英雄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启动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加大银行对风险的控制等。沈建光预计,通过改良的微刺激,下半年经济有望扭转向下的趋势,达到7.5%的目标。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十年间的投资基数越来越大,各项投资增速放缓是必然现象。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已从以往投资单轮驱动进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内需增长新模式。而本届政府的“稳增长”政策将避免三年前“四万亿”政策的弊端,通过改良的微刺激,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投资高增阶段结束
从历史数据追溯,2003年中国经济曾在持续整顿后重拾经济活力,进入一轮投资高速增长的阶段。2003年,中国第二产业全年的投资增速约为39.1%,其中工业为39%。到2004年2月,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曾一度冲击到78.6%的历史高位,制造业的投资增速高达98.2%。
但从那之后,中国整体投资增速呈台阶式放缓。尽管在2010年后,“四万亿项目”使得第二产业增速在2011年末出现27%左右的高增长,但刺激效应一过,中国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归放缓态势,从十年前的30%以上下滑到20%左右,一轮依赖投资增长的经济周期告一段落。
伴随增速变化,中国投资结构也出现重大转变。在国家政策推动的十年产业升级中,第二产业在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约35%到目前的43%,第三产业由2003年61%左右下降到目前的55%左右。
得益于产业投资的积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方面显示中国初步确立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中国正逐渐摆脱以往过于依赖房地产投资的状况。
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看来,由于十年累积的投资基数越来越大,各项投资增速放缓是必然现象,而且投资增速从由前期政策刺激下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基本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从以往投资单轮驱动进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内需增长新模式。
市场性投资需求减弱
随着“四万亿”下的投资项目过去五年内逐渐完工,前期政府主导的、由国有企业带动的刺激性投资需求也逐渐让位于市场主导的市场性投资需求。
记者注意到,中国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长越来越依赖非国有的民间投资。今年1~7月,第二产业民间投资额为72776亿元,占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约76%左右。
然而,民间投资增速今年仍在逐步放缓。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撰文认为,中国经过30年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机制已悄然发生变化。具有明确方向、能集中资源办大事的领域和机会快速消失,跑马圈地式的粗放扩张时代基本结束。而微观企业对此感觉较为明显,近些年来较难找到新的投资机会,实业投资的吸引力持续下降。我国将进入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包括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分工深化、需求导向的新阶段。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未到位
对于前七个月第二产业投资下滑的原因,胡迟认为,一方面是全球和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转弱,影响了企业投资意愿,另一方面是中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仍在途,新兴产业还未能有效接续。
“十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对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各界也都意识到不能重走以往粗放发展的老路,应该转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但对于如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投资者对投资前景和产业政策还有疑虑,这样的情况下,原有产业已经调整了,但战略新兴产业还没有很好接续,所以整个第二产业和制造业增长的速度都出现了回落。”胡迟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2005年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分别高达43.9%、43.1%和31.9%,在国家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2010、2011年仅为14.7%和18.3%。而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下,2004~2011年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均超过30%。
吸取“四万亿”政策教训
2010年的“四万亿”透支了一些企业持续投资的能力,对于当前投资回落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前期投资高增的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都出现了大量企业亏损的状况。
在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看来,当时“四万亿”是配合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以及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推出的,现在来看,曾经支持力度较大的行业,如钢铁、造船、光伏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家电行业也由于节能补贴政策导致国内家电厂商坐享红利,技术革新落在了国际竞争者之后。
沈建光认为,“四万亿”的教训不在于是否推出刺激政策,而在于执行过程中忽视了中国经济固有的结构性弊端。
沈建光认为,稳增长与调结构需要协调推进,经济萧条时调结构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增长中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在调结构中使增长可持续才是最佳方式。
本届政府也在避免再次出现上述困境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比如铁路地铁建设等更多是运用反周期的财政政策作用,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手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出而非让银行重新贷款给地方融资平台,这有利于避免地方债务问题重演;除了信息产业外,不再推出产业政策,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最高决策层表态不以GDP论英雄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启动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加大银行对风险的控制等。沈建光预计,通过改良的微刺激,下半年经济有望扭转向下的趋势,达到7.5%的目标。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363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
上一篇:李克强中国经济最大回旋余地在中西部
下一篇:国家相关规定似“打架”
·蒙牛涨价 伊利按兵不动 洋乳连遭反垄断2013.08.21
·央行获准牵头建立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3.08.21
·资金大规模流动性紧张可能性不大2013.08.21
·中美同日开启“联合式监管”2013.08.21
·东北洪灾损失超160亿2013.08.21
·陕西将拓宽民企融资渠道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