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企业信心增强7月PMI微升

发布时间:2013-8-2 9:59: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8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 I)为50.3%,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经济学家分析认为,P M I回升说明市场对经济趋稳预期逐渐增加,大型国有企业开始受益于近期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但考虑到其中从业人员指数已经连续1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以及同日发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 M I连续第三个月放缓,当前稳增长、保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回升
  信心增强致7月PM I超预期
  7月的回升让制造业PM I告别了3个月连降。从12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除产成品库存和供应商配送时间下降外,其余各主要指数均不同程度回升。截至7月,我国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 I数据已经连续10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总体来说,7月的反弹超出市场预期“这个数字显著地高于舆论预期看跌的49 .8%,以及我们做出的看涨50.1%的预测。”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与市场感受相比,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 I指数更加积极。“我们非常有信心保持我们对2013年增长率能够达到7.5%的预测,并且预期季度增长率会有一个持续的恢复。”陆挺说
  对于PM I超预期回升,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认为:“企业信心有所增强是7月PM I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他说,从结构上看,大型企业运行总体平稳为制造业PM I温和回升奠定了基础。7月,大型企业PM I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
  从影响因素看,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举措和政策增加了企业发展信心。如:取消和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限,激发了民间经济活力;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快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改善了投资相关行业的信心;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等措施,改善了企业运行环境和发展预期。
  数据显示,7月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走势。调查还显示,有24.3%的企业认为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整体水平上升,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只有11.5%的企业认为经营水平下降,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7月PM I指数小幅回升,表明未来经济增长趋稳。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小幅回落,市场预期持续走低,与实际经济走势出现一定反差。进入下半年之后,市场对经济趋稳的预期逐渐增加,在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下,市场需求大体平稳,从7月PM I新出口订单指数看,未来出口需求有望小幅恢复。受预期趋稳、订单水平趋稳的影响,预计未来经济增长总体趋稳。”
  陆挺也说,7月,新订单指数从6月的50.4%增长到了50.6%,表明在近期传递出政府保证让今年经济增速达到7.5%的明确信息后,需求有所增长。
  冲突
  多组数据不一惹质疑
  7月PM I指数出乎预料的反弹改善了市场情绪,也引发质疑。如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就认为,统计局公布的PM I明显高于市场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型国有企业开始受益于近期中国政府推出的一系列举措。“但PM I反弹并没有改变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仍在恶化的基本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PM I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但PM I指数与近期的其他一些指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歧走势。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则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停止发布了PM I数据中的部分分项数据。数据显示,钢铁业PM I从5月的46.8%大幅反弹至7月的52.5%,而钢铁业却仍然保持着全行业亏损,这也增加了我们对统计局公布的PM I的疑问。如果数据的准确性存在问题,那么出现政策失误的可能性也将大幅增加。”刘利刚说。
  对统计局公布的PM I指数准确性的质疑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郭海涛长期研究电力指标与经济走势的相关性问题,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自2011年6月以来,用电量增速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下行趋势,但PM I却表现为在2011年11月达到低点后呈逐月回升的态势,出现了明显的拐点。用电量数据是一个实际测量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较高,相比之下,PM I数据结构中不仅选取样本的代表性容易受到质疑,而且采集的原始数据本身和加权计算的过程也具有主观性。
  另一重质疑来自于统计局公布的PM I与汇丰PM I打架。同日公布的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 I仅录得47.7,低于上月的48.2,显示制造业运行连续第三个月放缓。通常来说,统计局公布的PM I倾向于反映大企业走势,汇丰PM I更多的反映中小企业情况,二者可能不定期出现背离现象。但是这一说法似乎很难解释当前的情况。7月统计局公布的PM I中的小型企业PM I连续两个月上升,达到49.4%,较上月上升了0.5个百分点。
  当然,通常来说市场更相信统计局公布的PM I反映的趋势。在这一方面,陆挺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首先,汇丰PM I数据是在7月中旬统计出来的,这些数据很有可能被当时几大商业银行间的动荡和对新政府经济底线不确定所造成的持续悲观情绪所影响。其次,汇丰PM I的样本中小型出口企业过多,这些企业受到了人民币升值、工资上涨以及全球范围的需求衰退等多方面的冲击。“在我们看来,目前统计局公布的PM I显然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出口现在仅仅占到了中国G D P的10%。”
  压力
  经济下行恐加剧失业
  无论如何,就业所面临的压力问题已经非常明显。数据显示,尽管从业人员指数49.1%的读值比上月上升了0.4个百分点,但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1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了。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从保就业的角度来讲,虽然服务业近两年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工作岗位需求,但是制造业用工需求不足势必会对下半年的就业形势造成冲击。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第二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09.2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69.6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比上季度稍有下降。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年同期相同的94个城市中,需求人数减少了34.8万人,下降了5.7%,求职人数减少约40.7万人,下降了7%。与上季度相同的95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减少16.7万人和1 .8万人,下降幅度分别为2 .8%和0.3%。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需警惕潜在失业潮。他说,虽然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失业现象,但必须警惕经济进一步下滑带来的潜在失业问题。如果经济下行趋势无法尽快得到遏制,失业现象可能加剧。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蔡洪滨介绍,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由于经济放缓,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整体下降。根据教育部今年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说,稳增长是为了保底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稳增长的底线应该是就业,考虑到现在中国的一般就业情况并不严重,最核心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或者说是年轻白领层面的就业。
  


发送好友:http://finance.sixwl.com/shishiyaowen/12006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