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新形势下首都经济圈功能定位

发布时间:2013-7-24 10:33: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对于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的思维定式,超越以往所谓打造“全国第三增长极”的局限,充分挖掘和体现京津冀的独特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
  将首都经济圈建设成为全国现代服务经济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绿色经济(包括绿色产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定位为:打造世界级现代钢铁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
  马建章
  自2004年京津冀达成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廊坊共识”以来,三方各界开展了多方面、多领域、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学术界也就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在打造首都经济圈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一新背景下,深入研究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课题。
  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而又具有相同空间范围的概念。 “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具有同质性的经济组织实体,是生产力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在空间上表现为产业和城镇集群,一般都以一个或两个大都市为核心,故亦称都市圈。 “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事物或实体,通过适当方式组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多个经济实体,在互惠互利基础上,通过实行共同政策和建立协调机制,形成统一市场和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经济圈和经济一体化都具有跨行政区域和区域经济合作的特征,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自组织行为,主要取决于市场内部的“融和”,即“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后者则属于代表政府意志的管理组织行为,主要取决于市场外部的“粘合”,即“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性质上,前者强调客观性、经济性和空间性,后者则强调主观性、政治性和时间性。在形态上,前者表现为中心与外围(核心与边缘)的层级或纵向结构,后者则表现为不同实体的平行或横向结构。在功能上,前者注重实体或硬件建设,后者则注重机制或软件建设。在目标上,前者主要追求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后者则主要追求缩小发展差距和实现共同繁荣。
  由于经济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国家 “十二五”规划分别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和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这两个概念既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有机结合。要落实这两大战略,就必须厘清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为减少研究和实践成本,笔者认为应将二者在规划上的并列关系,变成实际操作上的互动关系及因果关系,即以打造首都经济圈为手段,实现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打造首都经济圈应侧重提高效率与效益,如搞好市场建设、资源配置及产业分工等,主要着眼于形成合理的区域生产力布局;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应注重转变方式方法,如搞好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政策协调等,着眼于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区域发展空间维度的均衡性和时间维度的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
  研究首都经济圈功能定位,前提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规律和基本趋势,服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明白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从中得出符合客观实际与思维逻辑的正确结论。
  ——首都经济圈功能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打造首都经济圈必须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政策导向。只有立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共同面对彼此的发展问题,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取得“整体大于各个独立部分的总和”的功效,从而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的博弈中提高竞争力,实现区域综合效益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第二,必须符合京津冀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角色。就功能的唯一性或特殊性而言,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科技中心,天津是预期的北方经济中心,河北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原材料生产基地。第三,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除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服务化的普遍规律和波动进程外,尤其要重视后金融危机时代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引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特殊机遇。第四,必须遵循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要紧紧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消费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
  ——充分认识京津冀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具有八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京津冀地区素称“京畿”,地处连接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中心地带,为全国交通、信息枢纽。二是资源优势。河北有4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京津冀粗钢产量占全国的1/4,津冀原油产量仅次于东北地区。三是科技优势。北京汇集了全国1/2的两院院士、1/3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1/3的技术发明专利,中关村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硅谷的世界第二大高科技园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是文化优势。北京博物馆、影剧院数量居各大城市之冠,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2.1%。五是教育优势。京津拥有清华、北大、南开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万人拥有高校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六是人才优势。京津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居全国第一和第三位。七是总部经济优势。跨国公司、央企、银行等驻京总部经济资产约占北京经济总量的40%。八是服务业优势。北京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5.7%,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70%以上。
  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京津人口增长压力;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三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约束;四是土地资源紧张约束。区域发展的主要劣势:一是经济实力不够强,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只相当于长三角的1/2和1/3;二是市场化程度不够高,私营企业工业产值只有长三角的2/5;三是发展落差及异质性明显,河北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京津的37.8%和39.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仅相当于京津的55.5%、66.9%和44.9%、59.1%。打造首都经济圈应着重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对首都经济圈“经济中心”的分析与判断
  首都经济圈顾名思义理应以北京为经济中心,这似乎与规划中北京回避经济中心和天津回归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发生了矛盾,对此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做出合理解释。不妨设问:首先,北京是不是经济中心。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来看,北京总人口和生产总值均居全国城市第2位、北方城市第1位,城市人口和经济首位度分别比天津高约30%和50%,事实上无疑为北方经济中心。其次,北京是什么样的经济中心。世界大经济圈中心城市功能的演变规律表明,工业化时期形成的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以制造业、尤其是以重工业为主导,即具有工业(制造业)经济中心的性质。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心城市的性质逐步向经济服务化方向转变,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北京是什么样的服务经济中心。从第三产业行业规模和结构来看,北京的优势产业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大产业;而上海的优势产业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四大产业。可见北京不是传统服务业中心,而是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第四,天津是不是或能不能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在我国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中,天津显示出较强的后发优势和潜力,成为新世纪全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平均增速居全国第二,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增速居全国之首)。其工业增加值于2005年超过北京,2011年相当于北京的1.8倍。但其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只相当于北京的69.9%和42.5%。据此判断,天津是北方工业或制造业中心,而不是北方经济中心。将来能不能取代北京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取决于其能不能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和能不能大幅增加服务业筹码,最终标志是经济总量能不能超越北京。
  就打造首都经济圈来说,北京与天津可分别作为服务业中心和制造业中心,共同构成差异化和互补性经济中心。这种“双核”结构,在理论上应当能够产生更大的能量和辐射作用,从而带动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和城镇形成逐层次、多中心、网络状空间布局和经济体系,实现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于首都经济圈经济中心及其性质和作用问题的争议是否可以循此思路而加以破解。
  ——对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的概括表述
  归纳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信息化——服务化双重动力下,打造首都经济圈和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促进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区际、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于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的思维定式,超越以往所谓打造“全国第三增长极”的局限,充分挖掘和体现京津冀的独特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笔者认为首都经济圈的功能定位可概括为:将首都经济圈建设成为全国现代服务经济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绿色经济(包括绿色产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定位为:打造世界级现代钢铁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交通运输设备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政策研究室首席研究员)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7205.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