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开放视角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大问题

发布时间:2013-7-17 10:54: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桑百川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迁,中共十八大重申“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把结构调整界定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调整经济结构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的主基调。

  经济结构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还应该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以及市场结构、要素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等。调结构自然也就包含上述经济结构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理解这一点,对于制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历了34年快速增长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两大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一是经济体制问题,二是经济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即便体制改革成功了,体制健全了,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不到根本改观,也无法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调整需求结构

  调整需求结构,重点是扩大内需。扩内需,并不是要压缩外需,不是轻视外需,而是在努力保持外需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扩大国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道路,出口规模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498亿美元,不考虑汇率变动因素,出口增长了近百倍,大大快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出口依存度上升到25%以上,制造业产品的半数左右出口到海外市场。由此,当海外市场需求波动、下滑时,也必然导致国内经济波动、增速下降,影响国民经济稳定。

  调整需求结构,重点是扩大内需。扩内需,并不是要压缩外需,不是轻视外需,而是在努力保持外需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国内需求,使内需的比重上升,从而出现外需比重下降的趋势,减少对海外需求的依赖程度,实现内外需求均衡。扩内需,主要是扩大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而不是简单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如果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不能更快增长,扩内需演变成了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则会造成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而要扩大广大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就必须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税后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2.调整产业结构

  按照需求导向,加大产业压缩、重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培育新兴产能。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发展中,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占据主体,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截止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依次为:10.1%、45.3%、44.6%,反映出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结构特点。

  但是,由于我国已经全面参加了经济全球化,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从国际竞争和动态发展的角度看,既存在着稳定农业、提升制造业、扩大服务业的迫切要求,又存在着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大型锻件等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重复建设突出,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先进制造业比重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压力增大,金融、物流、旅游、会计、咨询、法律、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相对落后等问题。因此,亟须调整产业结构,按照需求导向,加大产业压缩、重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培育新兴产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带动贸易结构优化,增强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实现出口从数量扩张为主向效益为主的转化。

  3.调整区域结构

  既要避免先期开放的地区衰落,也要避免各地争相争取中央政府政策优惠,利用优惠政策创造投资和发展的成本洼地。

  近年来,我国区域开放和发展重心呈现出内移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增速高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未来在继续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避免先期开放的地区衰落。以珠三角地区为例,这里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占全国GDP的1/5左右。随着区域开放和发展重心的内移,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外商投资面临成本上升、汇率升值、收益率下降的压力,谋求区位转移。如何避免珠三角在产业转移中出现投资减缓、贸易订单转移、就业机会较少、产业空心化、经济增速下降、财政税收增幅降低等问题,从而拖累全国经济平稳运行,将成为区域经济结构变迁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二是避免各地争相争取中央政府政策优惠,利用优惠政策创造投资和发展的成本洼地,设立名目繁多的特殊经济区,一个地区既是先行先试区,又是边境开放区、边境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等,各种名头一应俱全,多种优惠政策重复叠加,导致政策效率较低。三是统筹开放、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沿边地区开放度提高了,对外联系增强了,外部输入的经济变量增加,打破了以往的经济利益格局,必然出现新的矛盾,如何在开放和发展中维护民族的团结、地区的稳定,就成为必须关注的课题。

  4.调整所有制结构

  根据存在多层次、不平衡和总体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继续完善现存的所有制结构。

  未来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中,首先必须根据存在多层次、不平衡和总体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继续完善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为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又要努力探索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必须占据主体地位,这是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实现相对平等的要求,只有在公有制下,才有可能消灭一部分人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决定了在竞争性领域各类经济成分必须平等竞争,公有制经济也必须在平等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能否占据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平等竞争的结果。既然公有制经济掌握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而公有制经济又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所有制形式,在平等竞争中自然应该能够赢得竞争,我们应该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在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中,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一方面是因为高度集权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追求不切实际的 “一大二公”,一些公有制经济脱离生产力条件,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得不退出;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体制不健全,公有经济投资领域和分布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落后,用人不当,政策待遇不平等,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制约了公有制经济效率,导致其缺乏竞争力。随着公有制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一批公有制经济逐步退出不适宜其生存发展的领域,以及公有经济结构性重组,投资结构优化,内部治理制度完善,管理趋于规范,用人机制健全,甩掉历史包袱,公有制经济获得平等的政策待遇,理应赢得平等的竞争。

  5.调整分配结构

  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也制约着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扩张,加剧内外需失衡。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打破了“大锅饭”制度,希望通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34年来,的确有部分人勤劳致富,但也有部分人利用体制缺陷暴富,致使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7,这不仅比发达国家普遍偏高,而且比起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偏高的,反映出逼近两极分化的状态,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也制约着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扩张,加剧内外需失衡。

  不仅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拉大,而且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状况。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已经连续19年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财政收入占比居高不下,不仅造成国富民穷,企业、个人可支配收入比重相对较低,影响企业长期发展和个人消费扩张,而且政府投资高速增长,政府选项目,降低投资效率,加剧产能过剩,挤出民间投资。

  为此,我国必须调整分配结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上升;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改革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财政预算制度,降低财政收入占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4931.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