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水电站建成后的垭口田水表从未走过字

发布时间:2013-7-10 4:41: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垭口田,在漫湾镇附近村民口中非常出名。“又旱又穷,澜沧江边上的上甘岭。”渔民老陈这样描述。

  垭口田确切的位置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漫湾镇五里村垭口田小组,距离澜沧江漫湾水电站直线距离约十公里。漫湾水电站的两次移民,垭口田都经历了。目前,一半村民已经搬走,原住居民还剩下三四十户,老陈妻子的娘家至今还住在这里。

  干旱和贫穷仍然困扰着这里的村民。

  江边的“上甘岭”

  时值5月下旬的一天,漫湾镇的温度可达到30℃。当地村民说,自打过完年,此地几乎没下过雨。因天气炎热,打不到鱼,漫湾镇码头的渔民几乎没有人出船,在树下抽水烟或睡觉。

  漫湾镇码头就在漫湾水电站的上面,搭乘老陈的渔船,从码头往上游走,不到半小时,就是垭口田。

  老陈告诉记者,这两年越来越旱。照规矩,清明之后一下雨,就该种苞谷了,可今年至今未见雨水,苞谷也迟迟种不下去。

  电站建设之前,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那时候“田也多,地也多”,再加上自然气候条件比现在好得多,虽不太富,但收成有保证,回忆起当年的垭口田,渔民老罗对记者如是说。

  抵达垭口田,一上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片干涸的田地,枯死的植被还插在地里。往更低处走,还有一小块一小块分割的水田,里面长着水稻。

  一根直径大约3厘米的灰黑色的水管里流出细小的水流,向田里淌着。“田也吃,人也吃。”老陈说,当地生活和生产全指望这股水。这水来自高处的山上,水管是当地农民自己出钱建造的。

  “(水流)就这么大了,雨季的时候会稍微大一点,田只能浇到这,再往高处,就不行了。”一位正在耕种的老汉告诉记者。

  漫湾水电站于1986年开建,1995年建成。统计资料显示,水库回水71千米,淹没耕地6224.5亩、林地8507.3亩,淹没影响各类房屋10.81万平方米,移民584户共3513人。漫湾水电站正式移民工作启动是在1987年,到1993年搬迁安置结束。

  云县移民局局长严世权告诉记者,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移民安置中没有规范性政策。安置过程大都属于行政行为,安置模式以后靠安置为主,只有少部分300多人移至幸福镇,其余全部后靠。

  “结果置换的田地全部都在山顶上,种不成,滑坡,最主要是没水了。”老罗回忆说,“沟(引水渠)也修了,但是没有水。”

  直到今天,整个村子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想要去村民的家里,必须爬土坡。干燥疏松的土质摩擦力不足,个别地方崎岖而陡峭,老陈说,当地人每天在这样的路上背水,上上下下好几趟。

  上山途中,记者经常看到竖靠路边的竹子,“接龙”一般,节节攀向山顶。老陈告诉记者,这也是老百姓想出来的办法,从山上往下引水。

  老陈妻子的娘家就住在半山腰处的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子里。院子里的洋灰地,晒得烫脚,院墙根儿里,大塑料盆、小瓷盆、陶罐、锅等容器一溜儿排开,这是下雨时候接水用的,但许久没雨,干得直冒白碱。

  屋里没有什么家具,最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容器,塑料桶、瓷罐、可乐瓶等等,老陈说,这都是用来从山下背水的。每天早晨趁天凉快,多背几趟,倒进院子里砖头水泥砌成的水池里。水池子一立方米大小,水盛了大半池。

  “这里的水质不好,碱很大,用手摸摸,滑滑的,泡茶喝,茶都没了味儿,这里得结石病的人特别多。”他说。

  水缸旁边立着一个水龙头,还配了水表。看外观有年头了。但走进一看,水表上的刻度是“000”。

  老陈告诉记者,这是当年电站给移民统一安置的,已经有七八年了,但从安上那一天,“水表就没走过字儿”。

  他走到屋后,指着地面上暴露出的半截灰黑水管线说,这也是当年布的管道,“电厂出钱,老百姓投工投劳,可修好以后从来没来过水,现在都晒化了。”

  望江兴叹

  顺着“不走字儿”的水表往下看,大约50米处,就是澜沧江的一江碧水。守在江边的垭口田农民,只能望江兴叹。

  老陈等农民说,一是离江太远,取水困难。另一方面,澜沧江地势低,想要从江里引水,必须借助水泵,但高昂的电费支付不起。2000年农网改造后,垭口田总算是“天天有电了”,但想要灌溉,还是不可能。

  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光明说,1993年,第一次移民3513人,当时移民费用总共只有5500万。对于农转非的移民,地方政府供应平价商品粮,来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另外,组建经济开发公司,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解决其他问题。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商品粮断档,老百姓的平价粮没有了,经济开发公司又运转不良。

  据临沧市政府公共信息网显示,2003年8月,云县、景东、南涧等县移民提出要求解决后期扶持资金、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

  多重问题之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在2004年前后提出二次搬迁。华能澜沧江公司在二次搬迁中筹款8700万,二次搬迁涉及2033人,后期扶持5357人。

  漫湾水电站的二次搬迁主要是为了解决首次“后靠安置”遗留的历史问题,老罗等村民就是这一次离开了垭口田,或集中安置,或投亲靠友。但是,有了第一次移民的“前车之鉴”,老罗说,到2009年二次搬迁,很多村民不敢轻举妄动。

  老罗的家被集中安置到了文井镇文华村,每人分得八分田、四分地。“田都好,地有的好,有的不好。水倒是可以的,也是山上的水,水龙头是公家给安上的。那边条件比这边好一点,就是经济来源太少了。”老罗这样评价移民后的生活。

  根据移民后期扶植的政策,农业户口的移民每人每个月有50元钱的补贴,但实在是杯水车薪。

  水电站建成之后,漫湾镇附近很多移民像老罗和老陈这样,开始打鱼为生。“好的时候,一天收入50~60元,多的时候100多块钱。”老罗告诉记者,打鱼的人越来越多,鱼越来越少,近来天气热,没有鱼,“烧的油钱都不够,干脆就不出去了。”老罗说。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2368.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