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水电移民为何“不爽”本土化生计难持续

发布时间:2013-7-10 4:41: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体:

  “该补的都补给你了,房子比原来还好,你为什么还不爽?”一位分管移民工作的基层干部对记者说,自己在处理移民问题时,时常会有这样的感慨。

  5日云南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透露了一组数字:2011年以来,全省共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18万人,完成移民投资186.5亿元,确保了向家坝、溪洛渡、糯扎渡等电站按期蓄水发电。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搬迁安置移民84.52万人。

  水电移民大省云南,“人地矛盾”高度集中,2007年创新了“16118移民补偿安置方式”,把“以土为主的农村安置”转变为“以货币补偿为基础的多渠道安置”。这一方式目前已在全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同时获得2012年度联合国“全球促进社会发展最佳实践奖”。

  即便如此,矛盾和不平衡仍然存在。“国际河流”(International Rivers)中国项目、全球妇女基金会亚洲地区顾问姚松乔认为,可持续的生机才是让移民安身立命的关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清华则认为,移民的根本问题并非经济,更多的是文化的适应性。

  经济补偿逐年增加

  本报记者也曾到访小湾水电站凤庆库区大兴移民安置点,那里的移民从山区移至云凤二级公路边,距离凤庆县城32公里,云县县城5公里,移民主要种植烟叶、核桃、咖啡等经济作物,还有一部分外出打工,不论是居住条件、交通、子女受教育等较过去更为便利,收入水平也相应地有所提高。

  但无论是垭口田还是凤庆,都不足以代表所有的移民。

  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在澜沧江流域共规划15个梯级电站,需搬迁移民约14万人。

  该公司副总经理黄光明对本报记者说,为了解决移民问题,各电站的移民投资概算也在不断提高,从过去不到15%,到现在超过30%。

  “凡是涉及水电移民的政策,坚决贯彻执行;凡是涉及直接补偿移民的资金,坚决执行政策上限;凡是涉及移民搬迁安置资金,坚决及时足额拨付。”黄光明告诉记者,公司还积极创新水电移民安置方式,探索水电移民长效补偿机制和多种途径安置相结合模式。

  一位移民政策研究者则对本报表示,所谓长效机制,说起来很简单,道理上好像也没有错,但实际操作比较难,目前最成熟的补偿机制还是前期的经济赔偿。

  云县移民局局长严世权对记者说,目前移民的前期安置资金主要由水电建设方来提供,后期扶植主要来自国家、省和地方三级财政。

  缺乏可持续发展

  姚松乔近年来曾多次沿澜沧江流域考察,对当地的移民进行调查。

  她告诉记者,移民的状况整体趋势是变好的,主要体现在移民的补偿增多,但超过十年的移民,比如漫湾、大朝山水电站移民,仍然有一些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土地贫瘠、教育、交通、饮用水、公共卫生等,而且拖得越长,越难解决。

  “补偿增多了,建的房子好像还不错,但接下来的可持续的生计,还不清楚。”姚松乔说,而后者才是移民安身立命的关键。

  在垭口田,记者曾经询问漫湾移民老罗,觉得水电建设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怎样的变化,他思考良久后说,日子更难了。

  其实,他并不否认新的移民安置点居住条件比以前更好,且解决了吃水问题,他移民后打鱼和外出打工的收入要比之前种地多。

  姚松乔认为,很多农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移民之前,农民依靠土地生活,吃用都是自给自足,不需要太多额外花销。移民之后,他们被迫离开土地,和经济融合过程是一个强迫发生的事实。”她说,如果没有维持生计的来源,特别是对那些年纪大的、有残疾的、不识字的,村子里的贫富差距会更加大。

  王清华说,很多人认为移民的根本问题是补偿,是经济问题,也有说政策上不配套,但调查发现,更多的是文化的适应性问题。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曾经做过一个水库移民调查,王清华引用调查中的两个例子作对比。小湾水电站的移民迁出地涉及8个县,迁入地涉及11个县,淹没地的海拔和生产条件等各方面,和迁入地的非常相似,“条件甚至比小湾还要好一些,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不变,所以这样他们文化适应更容易一些,移民后生活得非常好。”王清华介绍说。

  而另一个例子恰恰相反,楚雄的移民从库区移到城市,虽然农民变市民了,但反而有很多的文化不适应。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非常重,尤其是在云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我们更认为,经济还不是最重要的,移民要发展,是文化在起作用。这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对移民影响非常大。”王清华表示。

  上述移民政策研究者也表示,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综合考量,现在考虑得比较单一。

  姚松乔则认为,最根本是让移民有选择的空间,有自己的话语权。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2367.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