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逼出来的创新离“高地”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3-7-9 9:08: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本报记者 王永群

  合肥近年声名鹊起缘于其高调倡导的自主创新,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合肥正力争快速超越既有发展模式,冀望在利用科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开拓出一片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区域竞争高地。正因如此,在未来新一轮发展规划中,合肥对自己定位是“创新高地”。

  逼出来的创新城

  “创新的事业要用创新理念和思路去推动;创新事业要发展,关键要走新路。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在他看来,一个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她有多少自我创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合肥发展速度来自开放程度,发展质量来自改革深度,开放程度、改革深度则来自于创新程度。

  创新之于合肥,有着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合肥成长的历史因素,总体上看是劣势多于优势,除了拥有省会这一地缘优势外,能够搬上“台面”的很少。

  合肥的工业化发育,上世纪之前,除两大件——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外,全国知名的企业寥寥。从理论上说,自主创新这一主要植根于后工业时代的产业与社会演进过程,并不具备在合肥发育、成长的条件。

  2004年,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的合肥综合自己的条件,申请到全国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名片,开始了根本性突破。 “科教兴市”战略随即出台,并倡导“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概念,在政府引导、环境营造、政策支持等理念与政策上,开始了领先之路,随后一举超越了受庞大传统产业改造压力所困的许多老工业城市,同时也向一些被认为拥有科技、教育、人才乃至资金优势的大城市逼近。

  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合肥这种由政府直接引导,带有跨越性和明显阶梯式产业递进的发展模式,已在实践中被证明富有成效。为了弥补空白产业,合肥提出了“无中生有”概念,一批“大块头”、带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引进,配套产业链随之慢慢成形,而原有不成体系的老工业在“大商、好商”的竞争下不得不选择升级。此时,在政策支持方面,合肥采取个性化措施,各项扶持政策联动、集中财力办大事,注重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瞄准“唯一”或“第一”。

  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排名显示,合肥基础研究实力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两市。 “二线城市,一流科研”,是该报告对合肥的评价。

  “相对于开放创新,合肥的科技创新只是很小一部分。开放创新提升了合肥价值,科技创新就是向开放创新要资源、要机遇、要空间、要优势、要发展。 ”合肥市科技局局长朱策说,合肥是把握了“全方位创新”这一根本,走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水平上一个新档次、社会发展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政府管理才能上一个新水平,市民思想观念乃至素质才能有现在的提升,城市和人一样,只有看到更美好的前景,才会有精气神。

  “高地”定位倒逼改革进程

  总结合肥创新,大的方面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开放创新。

  科技方面,主要归结为三点: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开放方面,其成功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各项改革营造发展环境。

  但上述操作仍存缺憾。仅从要素市场看,合肥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未能得到足够发展,众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无法进入资本市场,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此外,风险投资在规模、项目选择和支持目标上,也不能满足地方对融资的需要,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企业进一步跟进国际趋势的速度和能力,这种现象如果继续长期存在下去,势必会削弱“高地”的高度。

  新规划立足于创新高地定位,宣告了合肥决心突破固有发展模式,主动谋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心,无可置疑的是,选择这一道路,也是对此前逐渐显现出来的矛盾积累的不得已之举。

  “政府还要再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努力,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需要沉下心来,切实从群众利益实现的角度考虑,一个一个悉心突破。 ”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合肥将加大改革力度,以促使全社会力量向创新高地集中。

  乐观地方在于,合肥现在的地方财力与此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改革创新经验丰富,只要政府部门观念到位,在相对较短时期内可以找到更适合的出路。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11904.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