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时事要闻 >> 浏览文章

稳增投入、夯实基础、提升价值、促进转化是创新政策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3-6-28 9:43: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体: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目前处于“投入低、产出高、价值低”的运行状态,进一步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成果产业化、提升知识产权附加价值,是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相对于创新投入的快速增加,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是个缓慢的过程。这不仅需要长期的政策鼓励,更需要推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马名杰 石光

  今后十年是中国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期。研究表明,随着与领先技术的差距明显缩小,中国以低成本分享发达国家技术溢出红利的时代正在接近尾声。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都需要更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支撑,资金需求会更高。国家创新政策的导向必须要从“重数量”向“重基础”和“重价值”转变。

  创新水平变化有国际经验可循,研究开发投入强度与经济绩效密切相关、多数国家科技成果总量增长缓慢、研发人员的成果产出率比较稳定、消耗
的资金投入大大增加、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等是可循的国际经验。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金砖国家等16个国家的创新指标变化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中国创新水平的进展部分符合这些特征,部分超越或滞后于先行工业化国家在可比发展阶段的创新表现。

  ——研究开发投入强度与经济绩效密切相关

  第一,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以下简称“R&D投入强度”)随着人均GDP的提升而快速提高。当人均GDP为5000至15000国际元时,R&D投入强度在1%左右。当人均GDP为15000至30000国际元时,R&D投入强度约为 2%至 3.5%(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8518国际元)。但在相同的人均GDP下,各国R&D投入强度差异很大,最多超过三倍。

  第二,成功追赶型国家的R&D投入强度也较高。日本R&D投入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达到了英国和美国的水平,此后始终高于美国和多数欧盟国家,在17个国家中居领先地位。韩国R&D投入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初达到欧美国家的中等水平,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超越美国等发达国家。以色列和新加坡R&D投入强度也已经超过或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R&D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处于相近人均GDP水平的东欧国家。

  第三,R&D投入强度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中一直保持上升。即使在后工业化阶段,随着工业占GDP比重下降和服务业比重上升,R&D投入强度不降反升。

  中国当前R&D投入强度滞后于工业化程度。虽然中国工业化程度已经高于45%,但全社会R&D投入强度低于1.5%,显著低于处于相近工业化程度的国家,仅高于东欧和葡萄牙等国。

  ——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研发人员占人口比重高且上升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研发人员比重增幅较大的多为人口少于1亿的国家,如北欧国家、英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美国、日本和金砖国家等人口大国的研发人员比重增长缓慢或基本稳定。在研发人员比重最高的前十个国家中,人口小国占七个。

  中国研发人员比重在过去十多年中增长不快,在17国中倒数第四,仅高于巴西、印度和南非,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俄罗斯的三分之一。

  ——多数国家科技成果总量增长缓慢

  过去50年中,大多数国家的专利申请量保持在稳定水平。只有日本、美国、韩国和中国分别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和90年代中后期开始,保持了专利申请量的高速增长。多数国家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变化平缓,只有美国和中国分别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末增长较快。

  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专利申请量增长了50倍,总量在17国中居首位;论文发表数量增长了11倍,在17国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研发人员的成果产出率比较稳定

  过去十多年中,研发人员人均专利和论文数量波动都很小。美国研发人员平均产出专利增长了0.7倍,韩国和印度的人均论文数量略有增加。英国和瑞典的人均论文数量甚至略有下降。

  中国研发人员的人均专利数量上升很快,从1995年的末位,发展到目前的第5位,与德国接近,但仍不足日本和韩国的1/3。中国的人均论文数量在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中一直最低,在过去十多年间没有改变。

  ——科学技术进展所消耗的资金投入大大增加

  尽管各国R&D投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单位R&D投入获得的专利和论文数量却在减少。在R&D投入的专利产出率方面,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下降幅度最大。R&D投入的论文产出率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多数发达国家产出一篇论文所耗费的研发经费要高于追赶型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各国科技成果所耗费的资金都在增长,而且资金成本有趋同的趋势。

  中国从2008年开始出现专利产出率下降的迹象,论文产出率从2000开始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很可能说明随着中国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以低成本从发达国家享受高额技术溢出红利的阶段已接近尾声。今后中国需要以更高的研发投入来支撑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大幅增强

  知识产权许可收入和许可支出之比,可以衡量一国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除美国下降外,过去三十年中,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收入支出比上升幅度较大,知识产权获利能力明显提升,其中瑞典和芬兰已经与美国持平。美国的知识产权收入支出比从1980年的十倍大幅下降至2010年的三倍,表明其技术输出国地位已经大大削弱。

  中国知识产权许可收入支出比在17国中仍处落后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加大。 2008年,中国知识产权许可收入支出比只有美国的1.5%,日本的4%,德国和以色列的6%,新加坡和印度的55%左右,甚至低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水平。

  投入少、基础弱、产出高、价值低是中国创新特征。创新水平虽进展迅速,但仍普遍落后于日韩,且中国研发人才比重、基础研究的人才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低的问题非常突出。

  ——创新水平提升的进展符合国际经验但落后于日韩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国较好地利用了后发优势,以较少的R&D投入获得了技术水平的较快提升。中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创新表现比同处于追赶阶段的金砖国家进步更快,尤其是专利和论文等创新成果总量的超高速增长,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少出现的。这种高增长趋势与日本和韩国在追赶时期的表现较为相似。但日本在相同发展阶段的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上升更快,日本和韩国创新水平提升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基础更扎实、质量更高。

  ——专利和论文总量领先,基础性创新指标落后三十年

  中国的专利活动非常活跃,总量以及按经费和研发人员平均的专利申请数量都已居较高水平。从可比发展阶段看,中国R&D投入强度并不很低,但与当前工业化程度不相适应。最大隐患是反映创新基础和科技成果价值的指标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在可比发展阶段的水平。包括研发人员比重、研发人员人均论文数、R&D投入的论文产出率和知识产权收入支出比。暴露出中国研发人才比重、基础研究的人才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低的问题非常突出,与成果数量的领先形成强烈反差。

  发达国家在可比发展阶段的创新表现值得关注

  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韩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都呈现快速增加,论文数量的增长平稳缓慢。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2020年中国人均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 (按当前名义汇率折算)。从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各国在此阶段的创新表现都有较大提升。

  第一,对创新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大幅增加。各国R&D投入强度迅速上升且达到较高水平,研发人员在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

  第二,科技成果快速增加。美国和日本、韩国的专利申请数量都呈现快速增加,论文数量的增长平稳缓慢。

  第三,创新效率平稳提高。研发人员专利和论文产出率平稳且缓慢增长。随着接近技术前沿,创新成本持续提高,R&D投入的专利和论文产出率开始下降,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开始缩小。

  稳增投入、夯实基础、提升价值、促进转化是政策着力点。进一步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成果产业化、提升知识产权附加价值,是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的关键。

  ——确保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研发投入强度目标实现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表明,R&D投入强度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保持较高水平。在追赶过程中,较低的R&D投入水平将减缓技术积累和技术提升的速度,降低创新对增长和转型的贡献。中国以低成本从发达国家享受高额技术溢出红利的阶段已接近尾声,今后中国需要以更高的R&D投入来支撑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按照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2006—2020)》,到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将不低于2.5%。这约为日本在1983年、韩国在2000年时的投入水平。稳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夯实支撑创新能力提升的人才和科学基础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研发人才比重和基础研究水平的上升是个长期过程,见效慢。人力资本和基础研究是保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关键,中国创新基础薄弱的问题长期积累,已经相当突出,必须加大投入,长期坚持。

  ——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入手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处于“投入低、产出高、价值低”的运行状态。进一步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成果产业化、提升知识产权附加价值,是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相对于创新投入的快速增加,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是个缓慢的过程。这不仅需要长期的政策鼓励,更需要推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shishiyaowen/108490.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