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六代财富网 >> 财经 >> 经济学家 >> 浏览文章

葛文耀与平安应避免双输

发布时间:2013-5-16 0:40:22 来源:腾讯博客 【字体:

葛文耀与平安应避免双输

 

2013/5/16 每日经济新闻

 

      葛文耀事件,再次让人联想到李经纬,希望葛文耀不会像李经纬一样悲剧。

 

假设,葛文耀能够通过改制取得公司控股权;假设,当初能够规定葛文耀的黄金一票权;假设,与平安信托牵手时能够对资本市场有基本了解,今天的一切是非都不会发生。很可惜,美好止于想像,现实利益之争非常残酷。

 

这桩错误的婚姻,应该尽快终结,现在双方应坐回谈判桌边讨价还价,投资家与企业家最大的忌讳是冲动。

 

葛文耀一手做大上海家化,功不可没。作为中国第一大化妆企业,上海家化从最初的公司资产仅为400万元,到2012年总资产达到36.47亿元,净利润达到6.15亿元。更重要的是,葛文耀顶住了三次足以致命的行政干预,带领企业走向中国化妆品第一企业的宝座。

 

葛文耀是个实业家,有宏大的实业规划,不但要做大众产品的生产商,还要成为中国时尚帝国的缔造者,其版图包括化妆品及其相关业务,旅游与酒店业,包括珠宝、瓷器在内的复合产品线。上海家化的参照目标是欧莱雅、雅诗兰黛甚至LV等全球领先的化妆品集团、时尚帝国。

 

能干的实业家最大的问题是,资金永远赶不上雄心,虽然葛文耀给股东创造了不菲的收益,虽然上海家化业绩与红利年年增长,但36亿的总资产要实现时尚帝国,未免捉襟见肘。成长期企业共同的烦恼就是,资金永远饥渴。所以,成长期的企业很少分红,成长期的企业有较多的负债,葛文耀需要找到一家资金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作为长期伙伴。

 

很可惜,平浦公司并非葛文耀理想的另一半,葛文耀对于资本市场操盘手的特性不够了解。

 

目标不同,性格强硬,最好的结果是同床异梦,最坏的结果是撕杀不断、两败俱伤。

 

平安信托是一家有严格的短期收益考核指标的投资公司,从以往平安信托和平安信托子公司、孙公司的几桩案例来看,目标就是在短期内获得大收益,海螺水泥、许继电气等就是五年内获得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收益,这是典型的并购重组基金的做法,是企业“大门口的陌生人”,除了金融行业外,平安信托对于成为化妆品企业长期的战略投资者,或者任何需要长期投入、长期培育的实体企业的战略股东,兴趣不大。

 

品牌有漫长的培育期,风险极大。1998年,上海家化推出中草药概念的护肤品牌佰草集和全盘西化的香水品牌Distance,Distance没多久后宣告失败,佰草集投入7年之后实现盈利,从2005年开始逐渐成为上海家化的支柱品牌,也成为国内化妆品中难得的中高端品牌。但这一成功品牌起码要熬得7年苦,并且不一定能够成功,这是实业家干的事,不是资本家干的事。

 

类似于佰草集的产品会层出不穷。从去年4月开始,葛文耀放出了参股海鸥手表的风声,海鸥手表成为他最喜爱的手表,以手表做为时尚帝国的另一块敲门砖,葛文耀又一次漫长的品牌培育之路开始了。平浦方面难以忍受,明确地提出了不同意见。

 

也许平浦投资内部民已经火烧眉毛,2011年11月,平安信托旗下全资子公司平安创新资本创设平浦投资,以51.09亿元的挂牌价获得了家化集团的全部股权。根据上交所公开的《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平浦投资成立于 2011 年 6 月 7 日,初始注册资本为 5.01亿元,2011 年 11 月8 日,平浦投资股东平安创新对其增资,平浦投资的注册资本变更为28.26亿元,换句话说,平浦投资无法支付高达51.09亿的转让款。按照约定,平浦投资本次交易首期付款全部由平浦投资以自有资金支付,末期付款将由平安创新以增加资本金的方式投入平浦投资用以支付,若有不足部分将由其他融资渠道解决。而平安信托并未因此增加负债,可见其他20多亿的缺口由平安创新解决。内部结算、业绩考核足以让上海家化的负责团队焦头烂额。

 

平浦投资通过家化集团间接持有上海家化26.78%约1.2亿股的股份,期间股价大约增加了一倍,无法弥补投资额,更不用说获得收益。加上葛文耀庞大的投资计划,平安方面肯定对收回投资绝望无比。

 

双方争斗已经失控,平安一方指责葛文耀私设小金库,而葛文耀指责平安不讲信用、搞阶级斗争,乍一看,人们会以为是政坛人物搞权斗,根本不像理性的市场人士,互相指责的理由是可笑、经不起推敲的。平安一开始为了获得这一项目做了过多的承诺,而葛文耀先生则认为家化在融资方面多年有靠。双方做过尽职调查,当时全部公开了吗?风险全部考虑了吗?

 

双方只能坐下来谈判,好合好散。葛文耀先生做为难得的企业家,应该受到尊重,他的理想王国若能实现,是中国品牌之幸,而平安方面则应该在企业上升途中,找到好的接盘者,力求获得财务投资者的收益。这一切的基础,是家化业绩上升。

 

两败俱伤,对制度建设不利,对本土品牌不利,使劲抹黑对方的信用与人品,经济战中的文革手段,绝对要摒弃,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使用。使用者难免文革余孽之嫌。

 

注:下雨

看完当代中国的经济案例

到中世纪后期欧洲时空中穿梭

 

有些头痛

染上辛辣嗜好,尤好大蒜

比北方还北方

下一篇: 重罚“投毒者”

发送好友:http://www.sixwl.com/jingjixuejia/91263.html
更多信息请浏览:第六代财富网 www.sixw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