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当取消,但应配备过渡政策
最近,自诩改革开放窗口的广州似乎“限外”上瘾,在车辆限外之后,学位也开始限外。根据广州市教育局的部署,从明年起广州将取消公办学校择校,并配套出台“异地中考”政策。但从此前初拟的“三大门槛”来看,均将父母不在广州工作的非本地户籍初中生“挡在门外”。这项政策的出台,引起非本地户籍家长的不满,而根据以往经验,估计还是会继续设置“过渡期”。
择校费要不要取消?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择校费是某些“名校”创收的最大来源,它占用国家资源而变相“炒卖”学位进行“二次分配”,严重阻碍了教育公平发展。而择校费收了二十来年,一直叫嚷要取消,终于取消了,却“顺得哥情失嫂意”,造成了家长与学生的恐慌。相信教育局也很委屈,取消与不取消都是个问题。只能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式不对,特别是政策在推行过程中,有懒政与庸政之嫌。
一项事关众多家庭的政策,教育局缘何事前不经广泛调研、专家听证等方式收集多方意见就匆匆出台?如果有前期的调研,便可以照顾多数人的需求,并且不需要承担太多的政策失误责任。规则不确定性,经常拍脑袋制定政策,毫无章法可言,焉能不引起家长的恐慌?更何况,取消择校费后如何安置这些“躺着中枪”的学生,也并无方案可循,可谓“懒政”。而“庸政”之过更甚,改革劲道不用在刀刃上,择校费的根源不触及,反而牺牲了学生利益以换取表面政绩,实显粗糙。
择校需求的存在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某些部门人为地制造和不断地加大学校差距,打造了一小批豪华的名牌学校、示范学校、重点学校,由于这种巨大的学校差距造成了家长不得不择校。要知道,名校、重点学校从来就不是教育、管理的结果,而是公共教育资源偏爱、分配不公的结果。择校费不过是一些普通的家长为了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管理,无奈之下不得不进行学位“赎买”。
因此,取消择校费不是剥夺家长“赎买”的权利,而是提供更多的市场选择,从而减少“赎买”成本。
治本的办法就是教育开放和市场化,同时赋予学生自主权。治标的措施也是取消择校费,但改由公开拍卖多余学位,全部纳入国库。
其次,政府与民争利,办了许多应该是私立学校办的学校,即名校办民校。假公(校)办私(校),投入上不是私人资本,而是公共资本。这造成了不正当竞争,并打压了真正的民校,导致政府垄断教育资源。政府最应该做的,不是干涉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而应该“壮士断腕”,与现在的“假公校”脱离利益关系,要么转制成为真正的公校,只做最基本的教育保障工作。要么成为真正的民校,加入正常的市场竞争。
(文章发表于2013.4.17《新快报》)
上一篇:新华社铁腕执法一文值得肯定
下一篇:中国距离“过多福利”还很遥远
·陕西14名农民工讨薪遭包工头喷“辣椒水”致化学烧伤2013.04.17
·全国H7N9感染者增至77人 传染源未控前病例或继续增加2013.04.17
·五一前多处知名景区集体涨价 游客直呼玩不起2013.04.17
·沈阳籍女留学生在波士顿爆炸案中遇难2013.04.17
·金价一克跌了30元 金饰柜台差点被搬空2013.04.17
·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1小时晕倒20人 是学生体质太弱?2013.04.17